青岛平凡岗位成就高技能人才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5-02

  “只要肯学肯干,小人物也能实现大梦想。”这是青岛港职工王加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吊车司机,到青岛港工作16年来,王加全把职业当事业,把岗位当舞台,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先后荣获“全国港口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技能大赛状元”、“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最美青工”、“特别关注最美青工”以及“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诸多荣誉,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屡破世界纪录的高技能人才,操纵着钢铁吊臂,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舞出海港梦。

  勤学苦练踏实地 用铁臂舞动海港梦

  2001年7月,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怀着对青岛港无限美好的憧憬,刚刚中专毕业的王加全,通过劳务派遣来到了青岛港,成了一名从事粮食、化肥、氧化铝、钢材、啤酒等件杂货装卸作业的吊车司机。进港之初“只要尽心尽力地学,不论学历,不论身份,人人都能成才”的港口成才理念,坚定了王加全扎根海港、干事创业的信念。从那时起,他勤奋学习,苦练技能,每天早来晚走,别人练一小时,他就练两小时。炎炎烈日下,工作服被汗水一遍遍浸透又一遍遍晒干。别人中午休息,他就抓紧时间一招一式地反复演练,揣摩吊车每个运行环节的操作步骤;别人下班休闲放松,他就复习教练传授的驾驶、维修吊车的心得。就这样,日复一日,从机械原理到操作规程,从熟练保养到规范操作,从单一驾驶到能简单维修,他一样一样学,技能也逐步提高。在39名学员中第一个出徒独立顶车作业,第一个开上了当时全队仅有4台的25吨双能源吊车。

  独立顶车后,王加全努力工作的热情更大了。他班班出满勤干满点,班班超计划完成作业量;对待包干车辆象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保养的机械月月被评为队“五星级设备”;通过请教师傅和自学,他也逐渐掌握了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历练,不仅让王加全的技能越来越全面,同时也突显了他善于用心动脑的特点。在吊车作业中,安全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的,莫过于吊车作为岸吊进行啤酒装船作业了。由于内贸出口啤酒多采用几千吨的小船,受潮汐影响,船舶稳定性不够,装船安全系数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质量问题,不但会给货主造成损失,而且会给青岛港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王加全刚开始进行此项作业时,为保证不出现破损,多采用船舱中心落货,边角人力搬运堆码的形式,不但增加了装卸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影响了装卸效率。每当看到装卸工人劳累中无奈的摇头,看到货主焦急的眼神,王加全的心里就充满了愧疚。他暗想,虽然自己不能代替他们,但通过提高自己的技能,做到稳准快地将啤酒吊装到合适位置,就能让装卸工人少费一些力,少流一些汗;就能让货主赢取一个小时,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王加全下定决心,要千方百计提高啤酒岸吊装船技能。为了既保证啤酒装船质量,又提升装卸效率,他利用休班和待时时间,到现场仔细观察涨落潮对装船的影响,并与现场管理人员和装卸工人交流切磋,确定最佳吊车支车位置,总结提炼出“啤酒岸吊作业”操作法。为了熟悉潮汐变化,他专门制作了潮汐变化表。为了练好技术,回到宿舍中,他将方凳倒置,在中间安装了一个模拟操作手柄,在操作手柄四周拴上红绳,不断提高自己操作上的微控技能,每天模拟操作上万次,用周围同事的话说,就是“走火入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的时间,王加全练就了过硬的操作技术,凡是他从事的啤酒装船作业,都是保质保量安全高效地完成,此后,凡是啤酒装船作业,领导都点名让王加全独当一面,通过他的过硬技术和精湛操作,配合装卸工人,一举创出了“亿吨精装”的啤酒装船作业品牌。

  短短2年多的时间,王加全就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司机,成了队里的技术骨干。并逐步成为全国青工技能大赛状元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他和班组弟兄们一起,先后创造了2项绝活、2个员工品牌,总结提炼了“啤酒岸吊作业”、“‘一慢二看三确认’吊车作业安全基本操作步骤”、“吊车纸浆作业法”、“五做到操作法”和“大件精装操作法”, 先后刷新了集团60余项生产记录,在现场作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有效地保证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提升了装卸效率。他所在的团队,实现了6年安全无事故,个人在16年间,共完成起运吨180多万吨。成为与青岛港签订合同的一名农民工,还在青岛建立了小家庭,实现了自己扎根青岛港的梦想。

  勇于创新屡破难题 港口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抱着“作为新时期的农民工,不能光靠出大力流大汗,还得有知识、会干巧干用心干”的信念,王加全用心用脑进行技改创新。他所在的大港公司流机队,共有50余台吊车,每年仅燃油消耗费用就达1200多万元,能耗成了主要的生产成本。

  有一次,王加全在青岛港2码头从事火车装卸大袋作业,忽然意识到周边没有外接电源,如果在这里也安装上油改电设施,实施油改电作业,对于作业周转率高,货物流转速度快的火车装卸作业,相信会降低相当一部分燃油量。王加全意识到了,他也开始行动了。他首先向领导提出了在2码头增设配电箱,进行油改电的方案。随着提案的逐步落实,新的问题不断出现,2码头作为建造年限最长的老码头,受环境制约,配电箱无法延伸到码头深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加全跑现场熟悉环境,找技术人员了解双动力吊车接电串联作业的可行性,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先后根据港区各作业环境,提出了双动力吊车接力作业和流动配电盘接点作业的方案,并全部在实际应用中得以推广。通过实际测算,改用电后,2码头火车作业吊车单车作业,能耗由原来的8.3升/百吨,变为耗电7.6度/百吨,每百吨可节约能耗资金40元左右。当年,27台“油改电”吊车,共计完成火车作业373.01万吨,节约燃油273183.9升,节约资金153.8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17.9吨,实现了全方位的效益。

  在工作中,王加全还和班组职工一起屡破工作难题。针对吊车吊杆起升超过72度,容易发生顶坏幅杆难题,开展了“幅杆限位自动报警” 课题攻关。王加全带领同事们,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研究。一开始,采用门铃做自动报警器,当吊杆起升到72度时,门铃就会自动报警。但在嘈杂的作业环境下,门铃发出的报警声,有时听不到。王加全受警用车警灯启示,改用报警警示灯,安装使用后,警示效果明显,很好地避免了顶幅杆问题的发生。王加全带领班组职工,又相继研制出吊车滑轮清油板、哈工吊车倒车全方位角度后视镜等22项革新成果,为保证设备安全,保证现场作业安全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因为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确保了作业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王加全所在班组还荣获了“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为青岛港争得了荣誉。

  亲情管理凝聚人心 团队就是我们的家

  独木难成林,一花不是春。王加全所在的班组,汇集了老中青三代人,老职工技术过硬,但思想相对保守;中年职工家庭负担重,集体的存在感不强,年轻职工富有激情,但又稍显浮躁。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日常管理上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增强小组凝聚力,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作为班里小组长的王加全利用业余时间跑图书馆,跑书城,借阅和购买了大量的团队管理书籍,努力学习,掌握规律。

  王加全创新采用“圆桌式”管理模式,把15名组员,按照老中青搭配,又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小组,组内制定专门的目标,相互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相竞争,积极营造和谐、积极、上进、探寻的学习工作氛围。每个班后会,王加全带领组员运用“10分钟快乐分享”:议当班人、思当班事、比当班贡献,总结当班安全作业的情况,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大家的竞争意识。并让大家在工作成绩被认可、被尊重、工作潜能被激发的状态下,获得快乐工作的深刻体验。通过建立班组微信群,把班组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在群里讨论,大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把话挑明说透,最终形成共识,解开心结,促进了小组团结,增强了向心力。

  作为小组带头人,王加全总是把职工的事当自己的事。2016年的一个夜晚,王加全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职工李友的电话,原来李友的父亲因突发性脑淤血,正在老家即墨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需要他立即赶过去照顾。时值深夜,青岛到即墨的城际班车已经停驶。王加全急工友之所急,开着自己的车将李友送到了即墨市人民医院,并跑前跑后地帮助办理住院、手术手续。一直忙到凌晨2点多,在李友父亲抢救脱险后,才连夜驾车返回青岛。下了夜班,王加全又和班里骨干一起,专程前往医院看望了老人。

  工作之余,王加全还经常在小组内举办学习经验、工作技术交流,开展乒乓球、象棋、游泳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想办法让大家放松身心,蓄积力量,提倡一张一弛的工作生活习惯,很好地营造了职工之家的感觉,坚定了大家追梦圆梦的信心和激情。

  这就是王加全,一个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基层管理者,一个在事业上的不断开拓进取者。

  在机遇和希望并存的2017年,王加全正满怀干事创业的激情,带领小组职工,掀起新一轮立足本职、青春建功的热潮,为早日实现中国梦、青岛港梦、个人梦拼搏奋进!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