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矢志不渝推进自主创新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9-18

  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对郑州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报今起推出“中部机遇”系列报道,展现郑州抢抓机遇,担当作为,全力以赴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自主创新、装备制造、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和亮点。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郑州,这座位于中原腹地历史悠久而又生机勃勃的城市,近年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建设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培育“四个一批”,不断壮大创新主体,加快汇聚创新资源,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好风凭借力,创新助新高。

  让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郑州,这座深处中原腹地的内陆城市,在全国经济地理中的区位优势突出,拥有的人力、市场、空间、交通、文化等综合优势,在长江以北城市中独树一帜。随着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和航空运输快速发展,拉近了世界空间距离,让郑州这样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的内陆城市有了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历史条件。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一条主线、双力叠加、三大创新、四个一批”、“三提升六倍增”这是郑州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亦是郑州科技创新的发展蓝图。

  一条主线,是指围绕市委、市政府对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为主线。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引进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汇聚创新要素,厚植创新文化,打造全要素、自组织、快成长的创新创业生态。

  双力叠加,以“科技+枢纽+区位”为基石,“科技+枢纽”的创新要素资源配置能力与“科技+区位”的开放创新协同能力叠加。发挥郑州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中西部对外开放门户优势,跨区域吸引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海内外创新要素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郑“聚集—聚合—聚变”,辐射带动中原崛起。

  三大创新,即以开放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三大创新为发展路径。开放创新是促进创新要素资源跨体制、跨区域、跨国界流动与聚集,形成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产业创新是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式技术创新,培育“四新经济”;制度创新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关键瓶颈,强化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个一批,是指以加快扶持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搭建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四个一批”为发展方向。针对区域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四个一批”的引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打造创新经济的动力源,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六倍增”,意味着:到2021年,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3%左右,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5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科技创新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技术交易额达到30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500家、能够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顶尖创新创业人才达到150名、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0家,比2018年翻一番。

  郑州交上自主创新亮丽答卷

  在郑州,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郑州在交通综合枢纽、开放口岸、郑欧班列、跨境电商、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功能载体平台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四条丝路”为标志,在内陆地区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说,郑州开放的条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完备,开放的支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有力,开放的态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劲,开放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郑州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创新成为郑州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搭建好创新平台,发挥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航空港区“四梁八柱”作用,加快布局创新创业载体,完善金融科技服务,大力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和机构,走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创新的路子,不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全市科技领导小组会议提出,2019年,郑州市要向科技进军。

  2019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按照部署,今年,郑州要以加快推进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建设为主线,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和机构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和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是,2019年底,郑州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引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200名,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

  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谋划推进“中原科创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项目,着力抓好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等项目建设,推进国家超算中心落地,积极推进辐射区和辐射单元建设,辐射带动全市创新发展。推进自创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自创区核心区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及时总结自创区改革经验,适时在其他开发区推广复制,放大核心区“赋权”改革效应。

  加快“四个一批”培育。加大创新引领型企业扶持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加大创新引领型平台搭建力度,支持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新建省市级创新平台300家以上。加大创新引领型人才培育力度,深入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引育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200名,其中顶尖人才团队5个。加大创新引领型机构引进力度,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系统、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对接,力争全年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0家。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支持相关政策,加大对研发投入力度突出单位的奖补,坚持以项目带动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在我市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发展领域,现代食品等传统优势领域,组织实施50项以上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和协同创新项目,以关键技术突破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相关法规政策落地,探索开展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加大技术转移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运营工作,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与发布体系,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打造“双创”升级版。继续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和孵化器建设,引进一批知名创业平台在郑建立分支机构,推动高校院所、大企业搭建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众创空间。举办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好“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品牌。跟踪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创新,培育一批“四新”企业。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