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三大举措守护京津水源地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0-18

  深秋时节的承德,寒意渐浓。距市中心不远的一处工地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武烈河、滦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全面开工。

  据了解,两河综合治理工程,包括双峰寺水库坝址至武烈河入滦河口24公里的市区武烈河段,以及滦河干流双滦区伊逊河入滦河口至承德县乌龙矶村72公里滦河河段。

  承德作为京津的上风上水,是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之源,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6亿立方米,是京津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地。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表示,“为京津冀涵养水源,是承德人民的理性选择”。

  这一选择,既包括了生态涵水、铁腕治水、高效节水三大举措,也包括了永续利用的创新探索。

  生态涵水

  “一棵大树就是一丘小水塘,一片森林就是一座小水库。”因此,承德广大干部群众毫不松懈地坚持着种绿护绿的伟大事业。

  记者来到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两河源头,滦河、潮河就从这里发端,一路蜿蜒,流向京津,一同源源不断流传着的还有源头人植绿护水的感人故事。

  曾经的两河源头,满眼枯草、黄沙,一度濒临断流。据资料记载,上世纪末,丰宁满族自治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959平方公里,沙化面积270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56.5%和30.8%。为保护水源涵养地,建立京津生态屏障,承德市1999年开始滦河源工程区建设,两河源头地区大力度的生态综合治理由此开始。

  村民郭金荣当年的铮铮誓言至今仍掷地有声:“沙不退,水不回,我不下山!死也要死在滦河源!”就这样,老郭在沙窝里植树,在源头边护泉,在没电缺水的条件下,一守就是十年。在一个植树的季节,郭金荣心脏病突发,永远留在了滦河源,留在了他守护的青山碧水间。而今,腼腆沉默的坝上汉子赵山拿起接力棒,继续守护滦河源。

  一代又一代承德“绿色使者”种绿、护绿,阻沙源、涵水源,在京北创造了一个荒原变林海、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

  近年来,承德通过重点实施坡耕地试点治理、潮滦两河水源涵养林等157个水利项目建设,治理水土流失8300平方公里。据统计,承德新增蓄水能力1074万立方米,确保了每年密云水库56.7%、潘家口水库93.4%水源的稳定供应。

  “京北的水源地生态治理为京津涵养了水源,保守估算,每年为下游送水价值20多亿元。”承德市水务局局长李新华说。

  铁腕治水

  据了解,承德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若干规定》《矿山管理条例》《加快节水进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注重强化治水管理,确保供京津用水。“承德将倾力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不计代价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周仲明强调。

  2015年6月,随着滦平县滦平镇南瓦房黏土砖厂被爆破拆除,承德市186家实心黏土砖瓦窑企业全部被取缔,这是该市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断腕之举。今年4月,承德市又启动了百矿披绿和百矿关闭“双百行动”,全年对100家重点矿山企业进行修复绿化,关停取缔100家资源品位低、经济效益差、矿山生态环境不达标的矿山企业,全面创建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据统计,近20年来,承德市为保护滦河、潮河水质,先后关停取缔两河流域污染企业1400余家,禁批2000多个有污染可能的企业上马,减少就业30万人,每年减少利税几十亿元,已先后实施水源涵养项目4278个,完成投资151.5亿元,新增蓄水能力2.66亿立方米,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承德在加大水资源保护的同时,强化生产生活污水治理。近日,在平泉县红山咀村,日处理规模达3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正在有序运转。该厂负责人介绍,“经过曝气、沉淀、消毒、深度过滤等一系列工序,污水中的COD(化学需氧量)能从500削减到低于50,氨氮从40削减到低于5,这样处理后,污水能够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可以再次用于工业生产”。

  记者从承德市环保局获悉,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该市累计投入资金80亿元,在11个县区建设污水处理厂,使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今天的承德,11个县区的党政主要领导又多了一个新的职务——“河长”。该市对境内8条主要河流实行了“河长制”,由县区委书记、县区长担任“一级河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担任“二级河长”。该制度实行分级考核,对考核不合格、工作不力的“河长”,实行行政约谈、通报批评;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河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纳入组织调整范围。

  “有污染,找河长”,已成为当地水源保护和治理的共识。不仅如此,该市还启动了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对造成水体污染物超标的县区,实施生态补偿金缴扣制度,解决上下游联动、流域性治水难题。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市已扣缴生态补偿金585万元,推动了流域水环境的治理。

  一系列科学的管护措施,换来了水质的优良。在古北口监测点,水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数据显示,继续保持二类标准,水质良好。

  该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地表水国、省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8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入密云水库水质自2008年以来始终稳定在Ⅱ类标准,入潘家口水库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标准,为京津冀区域水环境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高效节水

  说起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在承德不能不谈“稻改旱”。

  赵俊国是一名生活在潮河岸边红旗村的农民。十年前,红旗村2000亩稻田改为“靠天吃饭”的旱田,其中就包括赵俊国家的8亩多稻池地。谈起当年,老赵说:“那时真是舍不得啊。但紧出来的水是为了供给北京,我虽是庄稼人却也明理。”就这样,赵俊国把家里的8亩水田全部改种玉米,每年每亩地损失1700元,8亩地就是1万多元。赵俊国说:“我损失些,却觉得值!”

  记者从该市水务部门了解到,多年来,承德累计减少水田面积25万亩。按每亩平均节水600立方米计算,两河流域年平均节水量1.5亿立方米,按80%输入下游密云、潘家口、大黑汀水库计算,平均每年增加入库水量1.2亿立方米,农民因“稻改旱”每年减少纯收入1.75亿元。

  在承德,有许多像赵俊国一样,为了保障京津供水而默默奉献的干部群众,保护好京津水源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承德的绿色农产品一直深受京津市场欢迎,但农业也是耗水产业。为此,承德大力推进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工程,发展绿色、高效现代农业。

  在平泉县黄土梁子镇梁后村好心情绿色蔬菜产业园区内,工人邹德福拧开水管的开关,瞬间一束束细小的水滴从一个个喷头里喷射出来,如雨如雾滋润着菜苗。“还是微喷灌溉好,不仅节约了用水和人工成本,而且浇灌得均匀,蔬菜产量也大大提高了。”园区负责人王玉国介绍。

  王玉国算了这样一笔账,2013年秋,园内新建暖棚30多个,暖棚中的蔬菜一个工人一天都浇不完,平均每个暖棚产量3万多斤。从2015年开始,蔬菜园全部改用微喷滴灌方式,成本降低了30%以上,而且每个暖棚的蔬菜产量增加了2万多斤,一年下来整个园区的效益增加了90多万元。

  目前,承德市共有节水灌溉面积136.85万亩,年可节约灌溉用水5.18亿立方米。

  同时,该市每年下拨资金100万元,引导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记者从河钢集团承钢公司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公司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实施厂区下游渗水回用工程,年可节水370万吨;通过实施生产水、生活水、循环水系统等多个管网优化工程,年可减少新水消耗100余万吨。截至目前,新水消耗同比降低10.2%,吨钢新水消耗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十三五”期间,承德强力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将控制在22立方米以下。

  只为源头水长流。为保护发展好京津水源地,承德市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红线,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突出发展及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食品医药等“十大绿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打造“天蓝、山绿、水清、地洁”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