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第四城”,这是成都的第二张名片。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初,成都已经拥有了超过3100家互联网公司,其中超过930家企业可以在2017年实现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营收,57.5%的企业在过去一年完成了营收业绩的同比增长,成功孵化了极米、百词斩、Camera360、咕咚、天美工作室等颇具行业影响力的明星企业。
用四川省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7成都市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里的原文来形容:“成都的互联网行业不仅健康活跃,甚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并且,活跃的互联网行业正在引发其他行业的正向反馈,比如金融行业。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7年底,注册在四川省辖区内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共有367家,管理基金667只,管理基金规模1747亿人民币,其中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成都市区域内的互联网产业建设中。
简单来说,成都的互联网行业不仅完成了对外输出影响力,也正在帮助整个城市乃至四川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然而理论上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特性来说,无论是成都也好还是四川也好,都很难说是那块优质的天选之地。
除了深居内陆这个无法规避的设定,实际上四川仍然是一个基础环境建设相对欠缺的省份。比如四川省政府在《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中提到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对于许多初创型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大概率意味着远离最理想的核心市场。
总之理论与现实的微妙反差传递出一个关键信息:四川需要互联网行业,但前提条件是付出更大的努力。而这个信息到了2019年或许将变得更加急迫地需要答案:当5G元年伊始,中国互联网产业面临重新洗牌,四川互联网行业又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呢?
不一样的“巴适”成都
在一篇关于成都的文章下,有网友评论说成都是一个用吃喝玩乐掩盖野心的城市,“反正我待了9年,从来不知道慢生活为何物。”
他收获了2900多个赞。
这显然说明了一个问题:成都留给人们的“慢生活”印象并不是真的慢,没有哪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可以“发展快”和“生活慢”兼得,否则也难以4年3夺“新一线榜首”。直观地反映在各项重要的经济数据上,比如上文提到的互联网行业,其实还另一个夸张的数字:
2018年成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增长超过200%,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名列第五,超越杭州市成为数字经济二线城市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