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福建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孕育成长……然而,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我省经济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新的发展动能有待进一步培育。
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加快打造经济升级版。福建该如何推动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近日,记者采访了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农业厅的相关负责人。
转型升级——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联袂并举
“十二五”期间,我省推进技改的力度不断加码,不仅有“技改十二条”“企业技改专项行动计划”“新一轮技改专项行动计划”等专项政策全力扶持,还有各项支持工业发展、扩大有效投资政策中对技改的持续鼓励。
今年1-10月,全省技改投资累计完成4038.8亿元,同比增长7.4%,高于工业投资0.7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4.1%,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
近期,省经信部门推进新一轮技改,重点突出先进产能扩产增效、企业智能化改造、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工业强基、提升品牌价值、推进绿色生态发展等方面,尤其是通过智能化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进一步巩固扩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
作为传统产业的重要组成,福建农业亦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
省农业厅厅长黄华康说,今年初以来,全省新建省级补贴温室大棚2.27万亩,累计建成18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以上;农产品在淘宝平台上的交易额名列全国第四。
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经历由弱变强的嬗变。电子信息产业一改“缺芯少屏”局面,加速打造东南沿海集成电路新基地。核电从无到有,目前装机762万千瓦,推动我省迈向新能源大省。我省信息软件、移动互联网、LED芯片及封装、烟气除尘、锂离子动力电池等产业已走在全国前列;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中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机院海西分院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相继落地福建;福州京东方第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泉州晋华集成电路存储器生产线、厦门联芯集成电路制造、莆田福建华佳彩高科技面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约17.7%,已超传统产业增速。今年1-9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947亿元,占GDP比重超一成。
创新驱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尚须爬坡过坎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福建尚面临诸多压力。
省经信委总工程师李志忠分析,当前,传统产业尤其是处于中低端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普遍面临成本上升与订单减少、利润下滑“两头受压”的情况。
他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技改面临投资回报走低、融资困难等瓶颈,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加之创新意识、研发能力、经费投入等短板,推进技改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新一轮技改要实现精准发力,需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来解决资金、技术和人才等问题。
省发改委副主任林文斌表示,我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除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外,规模都还有待进一步做大,特别是要解决核心技术和装备,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设施依赖进口的问题。
省科技厅厅长陈秋立认为,当前我省科技投入水平、科技基础条件、科技体制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自主核心技术匮乏、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不多、高层次人才较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问题。
要解决这一痛点,陈秋立认为,需全省科技战线紧贴福建产业发展急需,大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合力,“须着重加大科研投入强度,提升创新能力,才能解决科研平台、核心技术‘高端失守’的问题,才能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提供强大支撑和持久动力”。
实干实效——再上台阶,部门怎么干
“下一步,我省将在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和项目支撑方面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据林文斌介绍,未来五年,在产业发展方面,我省要重点推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特别要在集成电路、显示器、新能源、石墨烯、智慧海洋以及生物医药、康复等产业发力,不断加快突破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上中下游紧密衔接、配套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的提升亦是时不我待。李志忠表示,下阶段,要继续高起点、大规模、有组织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大滚动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强化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引导先进产能扩产增效,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