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厦门蓝” 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1-23

  日前,国家环保部公布了2016年全国74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厦门蓝”继2015年进入全国前五之后,去年再次挺进前五,最终排名第四。但京津冀区域的空气质量却相当的不乐观,为应对空气污染,今年环保部将研究制定更大范围的应急联动措施。同时,将对空气质量恶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不落实的地区及责任人进行问责。

  2016年74城空气年终榜单出炉:“厦门蓝”连续跻身前五

  近年来,对于“厦门蓝”,厦门是呵护有加。以扬尘为例,扬尘作为空气质量的杀手之一,厦门要求地铁施工地安装喷淋系统,从源头降低扬尘污染。此外,对于扬尘的治理,也纳入了市容考评范围,并出台对应的问责制度,对治理不善的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在强力政策的保驾护航之下,“厦门蓝”一直是厦门人引以为傲的颜色。从污染天气上看,去年,厦门依旧保持了极高的空气质量优良率,污染天数屈指可数。

  因为对“厦门蓝”的呵护,厦门在全国的空气质量排名也一直很靠前。去年,全国74个主要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是海口、舟山、惠州、厦门、福州、深圳、丽水、珠海、昆明和台州市。

  不过,相比2015年,厦门去年的空气质量排名有所下降。2015年,厦门在同样的排名中,高居第二位。但是,连续两年跻身前五,这也是不多见。

  环保部介绍,2016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形势总体向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和优良天数稳步增加。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达标城市数同比增加11个;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环保部:今年将对空气质量恶化地区责任人进行问责

  尽管空气质量形势总体向好,但空气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的身心健康,据环保部介绍,2016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仍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区域,这10个城市分别是衡水、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唐山、郑州、西安、济南和太原市。同时,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56.8%,衡水、保定、石家庄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

  针对空气重污染,曾经有过60多个城市同时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形,据环保部有关负责人透露,2016年1月1号,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全面实施后,环保、公安加强联动执法,开展联动执法1.7万次,联合整治突出问题6500余个,各地公安机关对1600余起污染大气环境类违法案件涉及的1500余人予以行政拘留,并对空气质量恶化明显的7个城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公开约谈。

  就应对重污染天气,环保部有关责任人也指出,将研究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针对冬季污染采取更大力度的防控措施。将研究制定更大范围的应急联动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影响。同时,今年将持续开展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将大幅度提高超标排污企业的违法成本。积极运用新的“两高”司法解释,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持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将《大气十条》落实情况作为环保督察重点,紧盯问题整改落实。环保部透露, 2017年,将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对空气质量恶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不落实的地区及责任人进行问责,确保完成既定目标。推动未达标城市编制限期达标规划,切实落实地方人民政府责任。

  【新闻观察: 守护“厦门蓝” 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空气质量优劣,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形象,百姓生活是否安康,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一张空气质量榜单引发出一场思考,大气治理我们能做什么,政府又该担怎样的责?

  厦门的好空气得来不易。一直以来,厦门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厦门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定点定桩,为厦门的发展留住生态底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厦门蓝”已经成为一张烫金名片,守护这一城清新空气,人人有责,在低碳减排、控制扬尘等方面,我们不能松懈。

  2016年全国74城空气质量年终大榜单出炉,从各地媒体报道的口径上,我们就能看出“几家欢喜几家愁”。比如,“厦门蓝”连续跻身前五,透着满满的自豪;而有的媒体曝出,榜单上倒数前十名的城市,河北省占了六座,你家上榜了吗?听起来颇有几分无奈。毕竟,空气和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人们高度关注城市空气质量,是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关切。

  地方政府应该为当地环境质量负总责

  从榜单上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同比有所改善,但仍是我国大气污染最重的区域。环保部门表示,今年将对空气质量恶化地区责任人进行问责。为什么要问责地方责任人?按照新环保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地方政府应该为地方环境质量负总责。这样的责,不只是一种行政责任,更代表着一种政治责任。空气质量恶化,暴露的都不是几个基层部门官员的责任心问题,而需要有系统性反思。虽然雾霾治理难一蹴而就,但是面对百姓最现实的诉求,必须持续改善、不断优化。对空气质量恶化问责,就该“应责尽责”,进而让治霾责任体系更加牢固。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