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说:“之前帮别人办退休手续,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来服务中心,十几分钟就办好了。”
行政审批关系着政府和社会的运行效率,关系着老百姓生活、工作、办事的便捷程度。行政审批的减少调整、并行联合、下放、部分退出,是我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群众对审批之弊感受最深,对改什么、如何改最有发言权。由政府部门“端菜”到更多由人民群众“点菜”,是去年以来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的亮点之一。
省级层面,2013年以来,取消279项,下放162项,调整132项,暂缓实施48项;2014年提前完成“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的改革任务,取消下放总数与2013年底省级保留731项行政审批事项相比精简幅度达60.3%;
对投资项目、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重点清理,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共取消下放58项行政审批事项;
调整项目审批核准权限,连续两年修订发布青海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先后将34类企业投资项目由核准改为备案,截至2016年底,省级各部门保留行政审批200多项,在全国属于较少,西北最少省份。
市县级层面认真承接落实好下放事项,同步开展集中清理,公布了本级政府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市州政府平均保留100项,县级政府平均保留155项。西宁市由324项减至74项,成为西北省会城市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城市。
同时,严控新增行政许可事项。2014年,我省在全国较早开展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现行的规章100件、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规范性文件222件、省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1810件全部清理完毕,取消了12项由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
清理路障,让创新创业释放新活力
“曾经在上大学时,和周边很多同学一样,为了让自己多一些求职成功的把握,会备考几门准入类职业资格证,总觉得多考的几本资格证就多了一种职业准入的“敲门砖”,但现在源于党和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好政策,我一点也不用担心能不能考得上,我想只要有能力,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学毕业三年的马凯准备转行从事房地产经纪人,当他得知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已经取消时,兴奋地说,如今,随着国家房地产经纪人、注册资产评估师、金融理财师、IC设计师职业资格等准入类职业资格证的取消,势必将会让很多职业不再设定“职业准入证”的硬性要求,如此看来,人人实现梦想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清理和取消职业资格许可认定,截至去年底,国务院决定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268项,我省对照落实先后颁布三个省政府令,取消或调整了95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目前我省实施267项,近期还有70项拟取消,今后调整为水平评价类的职业资格不再实行执业准入控制,不再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与从事相关职业强制挂钩。
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主体的活力正喷涌而出。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更多的企业轻装上阵,激发了创业活力。
按照省政府“先照后证”改革意见,我省大幅精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2014年4月编制完成并公布了《青海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确认保留31项前置审批,比国务院保留的少3项。
2016年4月,我省再次审核编制了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通过“前置改后置”促使监管重心由事前向事中事后转移,由“重审批轻监管”转化为“宽准入严监管”,有效提高了工商登记审批效率,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
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对省政府部门开展行政审批要求申请人委托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开展作为行政审批受理条件的有偿服务进行全面清理。这些举措有效破除企业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使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