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从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显示模组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发展,在我国西部地区形成了世界级的电子产业基地,并向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2月16日,康宁重庆8.5代液晶玻璃基板工厂正式投产。这是美国康宁公司在中国大陆布局的第二个显示玻璃基板生产基地,将为其客户提供8.5代及以上的玻璃基板。
不仅是康宁,随着京东方、惠科金渝、奥特斯科技等一大批“投资大、起点高、产出高”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投产,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从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显示模组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发展。
近年来,重庆以笔电为代表的电子制造业快速崛起,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3亿台级手机生产基地,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也取得突破,打破了20年来沿海地区垄断电子制造业的格局,为重庆工业蓬勃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据显示,重庆市电子制造业产值由2010年的978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5000亿元。2016年,电子信息产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3.8%,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集群发展 壮大产业链条
走进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的西永微电园,一幢幢标准化笔电生产厂房林立,道路纵横,运送零部件的车辆在不同企业间往来穿梭,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掩映在蓝天白云下。
西永微电园是支撑重庆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业园区之一,也是重庆笔电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经成为重庆市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集聚了惠普、宏碁、华硕、富士康、广达等一批笔电品牌企业和代工企业。2010年,“重庆造”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就是在这里下线,2016年,园区电脑产量超过了4000万台。
以西永微电园为突破,短短几年,重庆改写了汽摩“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构建起笔记本电脑现代产业集群:5大品牌商+6大代工商+860家零部件商。2016年重庆全市笔电产量约5842万台,占全球笔记本电脑产量的40%左右。这意味着全球每3台电脑中,有1台是“重庆造”,重庆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在全国竞相布局电子信息产业的格局下,深处内陆的重庆为何能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产业制高点?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关键就在于重庆创新采用了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的加工贸易新模式,走全链式培育、集群化发展的新路子。
传统加工贸易多数是原材料和销售“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零部件全球采买,成品卖到全球。而重庆在笔电产业发展之初就从“大处着眼”,先引进全球著名IT品牌商,进而带动整机和零部件企业集聚落户,不断壮大完善产业链条。
“这种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整合的模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将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重庆造”笔记本电脑实现了80%的零部件本地制造,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可以使企业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