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使用才是最关键的环节。“留得住”的前提是“用 得好”,而且也只有大量优秀人才“用得好”“留得住”,才能成为一个地方人才“引得进”的活广告。
企业需要人才、缺人才是一个老话题。与常见的商业机构发布的人才供求调查报告不同,前天发布的《苏州市2017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由苏州人社部门官方公布。这份紧缺人才清单是通过对苏州全市2462家规模和重点企业调查、统计、遴选而来的,反映了当下苏州企业人才需求的真实现状无疑更具权威性、可信度:重点产业209个岗位紧缺人才,涉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领域,覆盖12个重点产业、近百个行业。
哪些企业、行业紧缺人才?缺的是怎样的人才?这份紧缺人才清单列出了具体需求,而不再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说明了企业对人才紧缺程度,同时也表明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那么,这份清单所列缺口该靠什么来填平、谁来填平、怎样填平?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首先应当要靠政府的引进人才优惠政策营造环境。此话虽然不无道理,但只说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全部。因为,就大面而言,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近年来苏州政府层面出台的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并不少、力度也并不小。
譬如,2014年出台的《苏州市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暂行办法》,就明确5类高层次人才将在落户、住房、社保、税收、薪酬等11个方面享受优待;就在今年2月份,又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通过人才中介机构招才引智的实施办法(试行)》,对企业成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企业支付的佣金给予最高50%的补贴。可以这么说,苏州历年来营造的人才环境是一流的。也正因如此,苏州荣获了一系列桂冠:曾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曾连续3年入选“中国十大引智强市”,曾连续2年获得“福布斯中国内地创新能力城市”排行榜第一名。
其实,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除了政府努力外,使用人才的主体,包括企业、机构和各种单位也更需要卖力。因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使用才是最关键的环节。“留得住”的前提是“用得好”,而且也只有大量优秀人才“用得好”“留得住”,才能成为一个地方人才“引得进”的活广告,形成良性循环。这份清单中的“人才引进和保留的要点”,通过调查数据就很明确地告诉使用人才的主体:薪酬待遇、企业文化、职业规划、工作环境、地域综合发展程度、优惠政策等等,对于人才的去留、进出来说,都是用来权衡、考量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填平紧缺人才清单的缺口,要靠政府、企业和有关各方共同发力。其中,涉及的重点产业、有关行业怎么做、做得怎样,至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