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下午,即将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得利钟表董事长梁伟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提案重点关注探索制造业人才培养新体系方面。针对目前推动“中国制造2025”中注重“机器换人”、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梁伟浩认为,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产业人才联合培养等。
“中国制造2025”需人才
作为一家年出口手表超过320万只、手表配件60万套的钟表企业掌门人,梁伟浩对于“工匠精神”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时期,中国制造业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放眼国内,流水线工人多、中高级技工少的问题在制造业从业队伍中较为显著,加上国内职业教育仍呈现较明显的校企对接不紧密的“闭门造车”状态,所输出人才的素养距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的,因此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人才培养考验。
梁伟浩表示,应顺势着力提升国内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水平,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融合,创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完善职业的在职晋升体系,探索和构建“工匠”型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输送一批生力军。
人才培养要深化校企合作
要做好人才培训工作,梁伟浩认为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强化百姓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建设中来,尤其是对于支持职业院校教学与就业工作的企业,可为其提供更多的补贴及减免税政策。
其次,梁伟浩认为,在人才的培养中,要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现在很多刚进得利的大学生,工作中竟然不会操作相关机器,这说明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要脱节。”梁伟浩说。
梁伟浩建议,要通过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制造企业与职教院校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无疑是一条有效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道路。职教院校可以依托已有专业教学基础,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企业的人力缺口开展对口培养,通过校企共建教学生态等试点,探索“双元”培养机制,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实现招工和招生一体化,培养“学校拿得出手、企业用得上手”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更便利地引入产业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极大地开拓现有职业教育的专业化教学水平。
梁伟浩说:“在德国、瑞士等高端制造业发达、能工巧匠较多的制造业强国,传统学徒制得到保留并发展为现代学徒制,企业优秀员工对学生的手把手师徒式教学,企业主动为学生培训提供硬件、岗位及一定薪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使得学生能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较深入了解行业的生产发展规律,师徒相授的授课模式也使一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完整地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