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有谋,青岛制造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3-07

  表现抢眼的青岛实体经济又有了一个新的注脚。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12亿元、连续四年保持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技术改造投资比重过半……近日,青岛市经信委的一组统计数据再次让青岛成为关注焦点。

  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作为一座有着百年现代工业基因的城市,青岛始终没有忽视对工业的专注和投入。

  投入,贵在以前瞻性战略布局的眼光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精准发力。在先进制造业全球争夺战这一背景下,青岛在2012年就先人一步确定了“智造”之路的方向。

  目前来看,这种超前理念已见成效:2016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在全国负增长的情况下,增长15.3%。这让青岛的家底更厚实、成色更足,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积攒了后劲。

  工业投资大手笔

  实体稳则经济稳

  近日,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关于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和技改投资情况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12亿元,比第二名长春市多1092亿元。

  这是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从全国看,青岛市工业投资总量已连续四年保持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2016年,沈阳、大连、武汉、南京、西安、广州、杭州、宁波、哈尔滨等9个副省级城市工业投资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从全省看,2016年,青岛市工业投资总量继续稳居全省首位,比第二名潍坊市多647亿元。

  没有投资,就没有回报。作为衡量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业投资总量是推动工业扩大生产和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这种大手笔的投入与青岛重视工业的传统有关。青岛是一座有着百年现代工业基因的城市。作为我国最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随着1899年青岛港和青岛连接济南的胶济铁路开始修建,青岛的工业开始加快起步。

  1900年,胶济铁路四方铁路公司成立。1901年,青岛船坞工艺厂设立。1902年,缫丝厂开办。1903年,青岛啤酒厂成立。之后,电灯厂、砖瓦厂、自来水厂、烟草厂、汽水厂、火柴厂等工业企业都先后建造,不断为青岛注入现代工业的基因,此后百余年工业制造始终是青岛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后,更是诞生了海尔、海信等制造业“五朵金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工业是立国之本。当经济进入新常态,青岛始终没有忽视对工业的专注和投入。

  “实体稳则经济稳。”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对实体经济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深耕先进制造业,我们的“家底”就会越来越厚实。

  事实证明,连续4年位居副省级城市之首的投资力度,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数据显示,2016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在全国负增长的情况下,增长15.3%。

  2016年以来,青岛这一逆势上扬的势头也吸引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关注。两家纸媒均在头版位置解读青岛实体经济蹚出的新路、形成的“青岛特色”。去年10月,新华社推出系列报道,深入探寻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大角逐中,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典范军团“青岛制造”的突破之路。

  有勇有谋

  技术改造投资占一半

  那么,工业投资都用到哪儿了?青岛市经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青岛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3512亿元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757.8亿元,比重达50.1%。

  当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力、土地成本优势趋弱,如何“发家致富”?技术改造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今天的技改项目就是明天的先进产能,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仅直接扩大了工业投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而且还会对技术咨询、工艺设计、装备制造等形成需求,有利于带动消费、扩大内需。

  当前,工业经济正在爬坡过坎,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显。有研究者曾发现,从许多企业的发展情况看,在经济转型时期或遇到重大市场冲击的时候,注重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以及注重产品质量和更新换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不仅受到的冲击比较小,而且还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青岛的决策层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2年12月,全市企业技术改造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发布了本市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自2013年起,由市本级财政设立1亿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采用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重点技改项目。

  由此,技术改造投资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13年~2016年年均增速超过1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十二五”以来,青岛对老城区11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全面推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环保搬迁战略,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青岛的老企业纷纷利用搬迁实施技术大升级,在业内一举占据制高点。

  从李沧区的老厂区搬迁到董家口的新厂区,身处产能过剩行业的青钢正是利用搬迁的机会实现了技术升级改造,突出重围变身世界一流优特钢基地,打造了高端定制的专属生产线,成为钢企供给侧改革的先进样本。

  2010年,拥有近70年历史的海晶化工开启搬迁之路,落户西海岸新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新厂区采用当今国际先进的三大核心技术,以此全面提升了项目各装置在安全、环保、节能与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国际领先水平。

  据初步统计,老城区企业搬迁到新厂后,新上设备所占的比率平均在95%以上,有不少企业更是100%使用新装备,与此同时在工艺技术、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也进行了全面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近年来对智能制造项目、关键工序“机器换人”项目以及填补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关键领域和缺失环节的项目,在技术改造贴息资金使用上予以优先安排。这些举措为促进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向新兴、蓝色、高端方向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突出重围

  青岛制造铸就“大国重器”

  从美国全力打造制造业创新网络到德国力推“工业4.0”,从“数字印度”的提出再到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一场打造先进制造业的争夺战,正在全球上演。

  放眼国内,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在全国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出的药方中,制造业也成为重要的发力点。从制造业着手,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防止经济“脱实向虚”、提振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