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3-20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这些珠三角的制造业大市,无论是作为突显拉动经济的引擎,还是作为反映转型动向的标杆,其制造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春天来临,制造业寒冬却还在,这股寒风依然盘旋在珠三角的上空。一批中小制造业遭遇资金断裂,“半死不活”;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则开始颠覆传统,进军未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蓬勃发展,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样板。这一区域地理面积仅为国土面积的0.6%,人口仅为全国人口的4.2%,却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7%,吸收了全国外商投资总额近20%,外商投资主要来自邻近的香港地区。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这些珠三角的制造业大市,无论是作为突显拉动经济的引擎,还是反映转型动向的标杆,制造业发展现状、面临挑战以及转型方向,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现如今,这些城市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政府部门采取怎样的举措防止制造业颓势,推动其转型升级,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

  广州: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广州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珠三角制造业重镇。广州也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等5个超千亿级的产业,超百亿级的产业有船舶、冶金、纺织服装等多达21个(不含千亿以上)。

  谈到广州制造业发展基础及现状,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员江传福去年在《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中称:广州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后劲不足;制造业格局趋于高端化,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制造业集群规模化,但集聚功能仍需加强;生产要素集约扩大化,但节约水平仍需提高。

  江传福认为制造业劳动力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渐下降,跨国公司在广州的投资规模和速度也在下降,制约着制造业进一步吸引外资。同时,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生产要素成本加大。传统要素支撑发展的优势逐渐弱化,企业用工荒问题持续出现,过度依靠投资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节能减排成了硬性指标。

  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制造业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站在制造业变革的历史节点上,广州正在寻找制造业发展瓶颈和突破口。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广州正式提出:全面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广州创造”转型升级,要求到2020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70%,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

  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广州工信委’)介绍,一直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及时出台实施多项重要规划,加快编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政策文件,建立了以《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为龙头,包括行动总纲、十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子规、高端成长型产业专规的战略规划体系,形成既有顶层设计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又有工作层面的具体抓手。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