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讯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却很少有这种担忧。该院以智能制造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政行企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模式,大力实施以训练与实践为主的创业服务,有效促进了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和孵化。
“虚拟创新班”“智”造未来
“到底去哪个公司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虚拟创新班”的5名毕业生手握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的多份offer,面对工程师岗位、7k以上的起薪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他们陷入了幸福的“烦恼”之中。又到一年就业季,就业难始终困绕着多数毕业生,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夺人眼球的“就业明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龚方红接受采访)
到底什么是“虚拟创新班”?为何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广受企业欢迎?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前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一探究竟。
位于学院工业中心三楼西北角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是刘志刚老师“虚拟创新班”的大本营,七、八个学生在格子间里专注地看书或上网,墙上挂着的白板上写着计算公式和构造原理图。
“教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比单纯教授知识本身更重要。”刘志刚告诉记者。在这里,学生自学的方法和理论、“学生导师”等模式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方法,只有打牢基础,才有能力参与到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之中。
前不久,201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陈富友和另外两名学生代表施耐德公司前往宁波更大集团,完成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工程。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施耐德项目团队和客户的全面肯定。在得知他们还是在校生时,工作了 6、 7年的工程师惊讶地竖起了大拇指。
“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不只是做老师助手,还要全程参与项目的方案制定、开发、实施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技术,成为项目的主人、甚至挑大梁。”刘志刚老师说。
“虚拟创新班”就像是一个学习工作室,通过科研项目这个纽带,把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共同学习交流,共同进步提高。从“虚拟创新班”走出去的毕业生,人人都成了企业的争抢对象。
关于“虚拟创新班”的创新模式,刘志刚坦言:“核心有三点,一、教师有项目,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二、方法优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养成自学习惯;三、学生导师,为虚拟创新班扩大规模提供可能。”“当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得到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