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人才为青海发展注入智慧动力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5-11

  从零到一,再从一到百。对于身处内陆的青海来说,每一位援青博士都会在这片热土上撒下智慧的种子,拔节吐穗,青海已无法割舍对他们的挚爱。

  目前,已有17批博士为青海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博士服务团”多年无私奉献,通过传、帮、带,为我省多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力提升了高原科研和技术水准,为青海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智慧动力。

  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多年来,博士们充分利用派出单位资源优势,内引外联,搭建我省与国家部委、东部发达省市和国内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使省外智力、资金优势和我省资源优势有机对接、实现“双赢”。

  徐进:青海生机勃勃劣势恰是优势

  真正到咱们青海开展志愿工作以后才发现,一年时间真的不够,想要为青海人民贡献一些自己专业的力量,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真心喜欢青海这片热土和这里善良、好客的青海人。”

  说这话的,是三句不离青海二字的医学女博士。她名叫徐进,身上有很多标签:北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北京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老年学会长寿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现在,她又多了一个身份——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第十七批赴青博士团成员,徐进是位不折不扣的专家,一直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临床工作20余年。

  已过不惑之年的她,虽然是第一次来青海,但对这里有种特有的亲近感,想为之付出更多。短短四个月的了解中,徐进发现自己所在的医院,经常会有很多眩晕患者就诊,但相对于内地,却没有专门的诊疗部门。

  就此,她发挥专业特长,向院领导提出整合耳鼻咽喉头颈科与神经内科,与全国同步尽快建立眩晕中心。她的想法立即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经过前期准备,我省首个省级眩晕诊疗中心顺利建成。

  “发展中的青海生机勃勃,特殊的地理环境对于研究高原医学有着非常大的价值和贡献意义。”徐进在接待大量门诊的同时,也针对高原医学提出了许多科研项目,在她的眼中,青海的地理劣势恰恰成了科研优势,值得更深入地探究。

  不仅如此,徐进从就职的那天起,就非常注重与同事的交流沟通。在教授同事们尽快掌握耳鼻喉激光微创手术的同时,她每周都要抽空,为大家授课,经常一讲就忘了下班时间,她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为青海多作贡献。

  李飞:从落后到标杆生态青海厚积薄发

  李飞,虽是第13批“西部博士服务团”的成员,但如今的他已经从一位外援博士成了地道的青海女婿。

  2012年,身为国家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工作人员的李飞被派往刚刚成立的青海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挂职锻炼。经过半年的学习锻炼之后,李飞发现所学正好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2012年李飞申请加入了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第13批“西部博士服务团”,继续留在青海服务一年,挂职遥感中心副主任,一年服务期满结束后,谁也没想到,他申请调到青海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工作。

  “青海是咱们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祁连山水系是河西走廊的‘命脉’和青海湖水源重要补给地。在这里,我所学的知识能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更能体现个人价值。”李飞说。

  在青海的这些年,李飞深入基层,跑遍了青海的州县。不怕劳苦,努力帮助各地建设新的系统、分站以及必要的通信设施。原来属于相对落后水平的青海省环境遥感应用工作,反而成为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甚至是全国环境遥感应用的标杆。

  就任期间,他还在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桥梁纽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青海省生态综合数据中心整体工程的建成,是我省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财政转移支付与绿色政绩考核、环境遥感监管与应急各类应用的基础性平台,从整体上提升了我省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李飞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张立新:全面感受青海全心服务青海

  2015年11月,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16批博士服务团成员,36岁的张立新来到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挂任学院副院长。

  服务锻炼期间,他主动承担起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重担: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成功建立学校首个实践教学基地,与用人企业洽谈对接需求,将课堂搬到施工现场,按需培养人才,确保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上手”。

  在他的带领下,学院修订完善了《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编制完成《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案》,通过师带徒、手把手方式,使精准育才理念深入师生内心;牵头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厅级科研项目5项,实现了学院科研工作的重大突破。

  “跳出青海看青海,这片热土上许多空白被填补后,总体水平赶超了许多省份,从一到百,实现发展大跨越。”挂职服务期满后,张立新表示,自己会继续坚持服务到本学期末。他还积极牵线派出单位北方民族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就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目前各项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覃生高:为青海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博士服务团

  多年从事国际化经营管理的覃生高,是第16批赴青“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期间,覃生高针对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型发展的强烈愿望,依据自身优势,完成洁神集团的战略规划布局,带领研发小组加快推进新技术装备研发,发挥了博士团的智囊参谋作用。

  “作为博士团的成员,我们总有一种焦虑感:如何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为青海做更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在青博士团环境工程领域4名博士共同发起举办首届青海博士论坛的初衷之一。”

  在覃生高心中,青海之于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任职期间,他整合博士服务团资源,成功举办2016年青海博士论坛:高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研讨会,携青海本土共百余名博士合力打造了一个高原水环境高端智库,为青海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因此,覃生高提出在青海创建一个长期的博士论坛想法:青海现在最缺乏的是高端人才,用博士论坛吸引来全国各地博士团成员,这可以创造无限可能。覃生高的想法得到在青博士团马广文、刘海宁、胡勇3名博士的共同响应,在四人的努力下,在全国各地忙碌的第16批博士服务团百余名博士决定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共同做好这件事情:在青海,召开博士论坛。这就架起了一个智慧链条:博士服务团在发挥个体作用的同时,可以依托派出单位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建立互动沟通交流长效机制。数百名博士服务团成员齐聚青海,为青海带来了更多的智慧。

  “我们还拟引入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在省内建立创新基地,这将为青海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囊团,而且每名博士后在创新基地工作的时间一般是4年,这会解决很多现实问题。”覃生高说。

  “一年的故事,一年的情缘,一年的成长,念着美美的风情、挽着浓浓的亲情、揣着厚厚的友情、捧着重重的恩情,我们都已成为青海人,会继续服务青海,助力青海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转变,助力青海成为一带一路上璀璨的明珠。”离开之际,覃生高留下这样的感慨。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