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助力广东创新发展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5-12

  世界大学排行榜频频把目光投向这所年轻的“80后”大学,因为她成功探索了国际化、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汕大模式”:率先在国内引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推行本科专业国际认证,开发国际认证的课程体系;与英国、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所高校建立密切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超过50%的在校本科生有至少一次境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4名教授进入爱思唯尔中国高校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46.4%的教师有在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外籍教师比例近20%……因此常有人说,“汕大离世界很近”。

  2015年7月,汕大“化学与材料学”“感染性疾病研究与防治”“绿色海洋产业技术学科群”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为粤东地区的唯一入选高校。建设三年来,学校综合实力持续跃升:入榜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列第601—800位;2016年CNS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列广东高校第一;轻工装备研究、海洋生物研究、化学与材料研究、练江流域治理、结构与风洞研究等科研项目推动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汕大医学院5所附属医院及多所接管医院已形成潮汕最大医联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

  近日,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接受南方日报专访,这也是她履新一个多月以来首次公开畅谈治校思路。“我希望做好传承与创新,积极探索汕大经验,形成汕大模式。”对于未来发展,汕大“掌门人”姜虹信心十足,学校将保持国际化、精细化特色,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与发展,为粤东地区及广东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余丹 通讯员 曾大斌 余珊燕 黄谷子

  “汕头大学离世界很近”

  南方日报:一个多月前,您履新汕头大学,是汕大创办以来的首位女书记、校长,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这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大学给您留下哪些深刻印象?

  姜虹:汕大是一所很吸引人的大学,我来了之后感受就更加强烈了。这所大学非常年轻,风华正茂,具有“国际范”。建校30多年来,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做法,锐意改革,敢为人先,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新鲜经验并得以推广。汕大国(境)外籍教师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约占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老师和学生也有很多到国外境外学习交流的机会。

  汕大校园环境优美,图书馆、体育馆、书院等设施先进,为学生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汕大坚持以学生为本,精细化培养,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医学教育和工程教育方面尤为突出,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这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前几天参加校领导与学生的餐会时,我对同学们说,汕大的学生是最幸福的!

  南方日报:学生的幸福感显然离不开学校的发展。今年是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第三个年头,在这期间汕大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姜虹: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学校深化体制和机制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入力度,推动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着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得到国内国际同行的认可,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排名、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年轻大学排名等均有不俗表现,还获得2016 QS世界大学星级(QS Star Rating)“四星级大学”评定。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是结出丰硕成果。化学、临床医学两个学科继续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病毒学与新发传染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立项建设,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Nature》《Scienc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研究成果。学校自主培育的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国家水产新品种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展养殖,成为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贝类新品种,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针对练江严重污染情况,联合以色列理工学院及以色列水处理技术公司,研发、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并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实施练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南方日报:汕大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创建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今年启动招生,引人关注。这对汕大国际化发展有哪些影响?

  姜虹: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世界著名的工科院校,有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模式,汕头大学将紧紧抓住合作办学的契机,在教学、科研等领域深化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合作与交流。围绕地方发展需求,目前已就水污染处理、空气治理以及土壤修复等领域形成初步合作框架,正在针对汕头电子垃圾处理和印染相关废水处理技术开展包括纳米包装技术、高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研究与菌库构建、膜处理技术等合作研究;两校在生命科学领域也展开一系列合作,包括精准医疗、基因应用及肿瘤治疗等。另外,两校还将开展联合课程教学工作,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实行教师双聘制。

  汕大教师队伍和科研合作的国际化特点突出,学生国际交流近年也明显提升。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已与英国、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所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可为超过50%的在校本科生提供至少一次境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截至2017年4月,2017届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的人次占到总人数的75.66%。

  每年超八成毕业生在广东就业

  南方日报: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果突出。汕大如何立足粤东地区,服务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姜虹:作为粤东最高学府,汕大“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提出要大力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科研创新竞争力,将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要工作任务。依托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在内的近40个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并通过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方式,不断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例如,轻工装备研究院利用数控技术,结合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需求,将机器视觉技术、自动化技术嫁接到现有优势装备产品上,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2亿元。结构与风洞实验室承担了广州珠江新城高432米的西塔等重大工程结构的风洞试验研究,以及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等重要工程结构的抗风研究。

  又如,汕大医学院5所附属医院及多所接管医院已形成潮汕最大医联体,致力服务潮汕地区百姓,截至2016年11月累计为逾2700万人次提供医疗服务。医学院还将成立一系列专科医院,向高端化、专科化发展。在医学信息处理领域,医学院对潮汕地区人口基因进行分析,为未来精准医疗,突破医疗改革数据共享难题打下基础。

  南方日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汕大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

  姜虹: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30多年来,汕大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勇于创新的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骨干作用,他们兼具国际视野、敏捷思维、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据统计,每年有超过八成的毕业生在广东就业。这背后,与学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分不开。汕大推行结果导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思维学习体系、书院制全方位育人、小班教学等举措,让精细化培养落到实处。

  在汕大,学分制改革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导师,甚至选择何时毕业;所有专业开放双学位,每个学生都可以免费修英语或工商管理双学位。汕大也是国内第一家把公益课程纳入必修课的高校,让学生在公益实践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研究生培养通过目标为导向知识—能力一体化模式,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在校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3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数逾30项,前面提到的近几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都有研究生的重要贡献。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