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城市文化建设的“佛山探索”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6-29

  2017年“佛山韵律·和声飞扬”群众合唱总展演在金马剧院开演。12支从全市53支队伍中脱颖而出的金牌合唱团在舞台上一展歌喉,为市民献上一席视听盛宴。活动得到市民积极响应和认可,复赛环节的网络投票总浏览量237.7万人次,总投票数达102.6万人次,6.9万人在线观看了总展演网络直播。

  就在上周末,“中法文化之春——夏至音乐日”在顺德大良精彩上演,汇集了中法音乐、艺术文化、美食创意、生活美学等多种元素,为市民呈现了一场糅合中西文化的艺术盛宴。

  上述场景在佛山并不罕见。自2015年8月以来,佛山凭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契机,着力打造“文化导向型城市”,促进“城产人文”互动融合,向外界展现出了“经济佛山”背后的文化魅力。

  佛山市副市长俞进表示,各区、各部门要立足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形成佛山创建的特色和亮点,又要形成具有推广借鉴意义的经验。同时,要强化文化担当,让老百姓切实感受、享受到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

  新实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今年以来,“佛山韵律·书香怡城”全民阅读活动、“佛山韵律·和声飞扬”群众合唱展演活动、“佛山韵律·艺象南风”艺术季、“佛山韵律·琼花焕彩”戏剧季、“佛山韵律·秋醉岭南”秋色巡游等品牌活动蓬勃开展,“佛山韵律”文化品牌群众参与度和知晓度日益增强。不久前,“粤沪渝陕群星奖作品惠民交流巡演广东行”在佛山市南海影剧院精彩上演。这都是佛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重大实践和具体落实。

  将时针拨回至2015年8月,佛山正式取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本批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管理比较先进、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东部地级市,佛山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有突出的典型性和样本意义。”省政府推荐意见这样写道。

  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示范区创建作为中心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和促进“城产人文”互动融合的主要抓手。创建过程中,佛山注重全市统筹、四级联动合力创建,注重顶层设计、绘就示范区创建路线图;注重组织领导、全面动员部署;注重制度设计、致力完善各项机制体制;注重过程管理、强化督办督查;注重探索创新、找准方向促发展。并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改革中取得丰硕成果。

  两年来,佛山借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提挡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佛山集市、区、镇、村四级合力,着力开展“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佛山文化e网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文化中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智能文化家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服务均等化、服务方式数字化、服务项目品牌化和供给主体社会化。2016—2017年,佛山市级层面共投入2300多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推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文化力量壮大等六大类扶持政策,并细分为骨干文艺团体扶持等17个板块支持示范区创建的相关项目内容,目前已有114个机构团体受益。

  目前,在东部地区创建标准的32项指标中,经自评,佛山市已完成28项,其余4项推进顺利;对照文化部下发的31项示范区创建中期督查项目和指标,自评优秀的有28项,3项自评合格,优秀率达90.3%。

  新探索 制造业大市呼唤文化支撑

  如果说经济是一座城市的“血液”,那么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改革开放30多年,粗放式的传统制造工业,给佛山带来了经济数字的持续飙涨,也造就了“中国制造名城”的盛誉。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文化发展速度却难以与之匹配。

  在此背景下,围绕文化的传承提升,佛山逐步探索出一条发展路径:2004年,从激活传统魅力,修祖庙、兴粤剧、保民俗开始,致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名城”;2010年起,力推“文化强市”,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2015年起,发力“文化导向型城市”,文化引领的作用凸显。

  当今,世界正走向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力量在城市竞争中日益显现。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从城市定位来看,当前,佛山正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高度,着力建设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佛山必须传承和发扬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