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7月,坐落于西安城北的大华·1935出现了让整个西安艺术圈惊讶的“井喷”现象——在集合了22项新锐艺术活动的高校青年艺术节上,参与市民和游客万余人次,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的园区接近饱和。而这,仅是这座艺术园区每年500多场活动中的其中之一。
在经历了“一拥而上”的原始生成阶段后,全国诸多艺术园区近年相继暴露出盲目扩张、产业化水平低、布局随意、同质化现象突出等问题。当业内惊呼“老工厂艺术园区”正进入严冬,西安这座以“古老”、“传统”著称的城市中,由一座老工厂改造的文化园区,却焕发出勃勃生机,其艺术井喷现象引人关注,令人深思。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多样态艺术融汇的聚集优势 给古城另一种生活可能
有人说,文化不过西安。这座氤氲着历史与文化辉煌的城市,有太多深厚遗藏让学界考究,令世界震撼。然而厚重之外,西安文化的另一面——现代多元市民文化却少被提及。
是不存在吗?并不是。高校青年艺术节上艺术门类繁多、人头攒动的现场证明了这种文化样态在西安的强大生命力。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安似乎缺少一个能够聚合当代市民文化的场所。当对普通市民而言,“消费文化”依然是项需要门槛资金、东跑西走花费心力的事时,无疑会加剧消费的困难度。
在不少业内人眼中,大华·1935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西安所空缺的“聚合文化模块”——大众主流文化、亚文化艺术得以在同一场所碰撞融合;艺术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涂鸦文化、街头艺术、极限运动……更为这座“工业遗存”注入新活力。
即使不是节假日,如今行走在梧桐树庇荫的大华园区小路上,同样会被人流包裹——沧桑感十足的纺织车间并没带来机器的轰鸣,而是指引你去小剧场观看一部现代话剧,听一场国际级音乐会,沸腾在“live house”的活力中,感受纱厂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的精彩……
园区里,有老人在打太极,也有滑板少年潇洒穿梭,女白领在咖啡馆中参加文化沙龙,打着非洲鼓的青年在路旁随意落座就开始表演……市民自发组成的几十个“文艺小组”,分享刺绣、诗词、写作心得,切磋小提琴、尤克里里的弹奏技巧,也会热热闹闹进行撕名牌大战、死飞和轮滑竞技……各个小组彼此辐射,共同构建出一个气氛宽松又融洽的“文艺小社会”。
这里为想要释放热情与活力的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崭新敞亮的出口。当人们逐渐知晓有这样一个地方存在,拥入,便成为必然结果。
“先锋气质”带动的文化前瞻
从“量变”到“质变”
仅去年一年,在大华·1935举办的沙龙、展览、话剧演出、音乐会等文化艺术活动就超过500场,今年数字继续保持增长。另一边,这里的玖剧场经常264个座位座无虚席,需要加场加凳观看。今年4月,大华原创话剧《我不是李白》首演一轮票房就飙升至15万元,7月第二轮演出更是打破首轮票房,达到近18万元,刷新了西安小剧场话剧市场的票房成绩。该剧还获邀参加了2016年“中国·长沙国际新锐戏剧季”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大华·1935项目负责人胡杨把人们对这里的钟情视为一种有关城市记忆的情怀,但他也承认,大华的发力效果从去年下半年才开始显现,“我们也经历过送票请人看话剧的局面,有过一年只做40场活动的时期”。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厚积薄发。“大华”究竟凭什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这座工厂的“先锋基因”——作为曾经纺织系统的先锋企业,大华诞生了西安第一度工业用电、生产出有名的“雁塔牌”棉布,是上世纪西安人心中的“时尚地”。而今,大华·1935则体现出关于文化的前瞻性。
2013年,这里诞生了陕西省第一届大学生话剧节,15部公演话剧作品在西安掀起话剧热潮。同样在这里,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向市民免费开放——不仅讲述历史,更延展为文化交流、教育实践、生活体验的人文平台,先后举办上百场文化体验活动。
这里还为古城中不同需求的市民更新着先锋的文化理念——西北最大的小剧场集群每周上演国内外经典话剧、儿童剧,以及音乐、舞蹈、曲艺类演出,文化艺术中心吸引着西北乃至全国的文化行业精英激荡思想。
显然,作为老工厂转身的文化园区,大华走的是这样一条路径——留存工业时代完整的空间记忆,又使其变成了一个崭新、新锐、亲民、富有文化内涵的公共性文化艺术场所。虽然工厂里机器轮转的轰鸣声已消失远去,但沉淀近一个世纪的先锋意识仍驻守在这里,并以文化与艺术的形式继续影响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