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协办的北京大学青年经济史学者线上讨论会顺利举办。本次活动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山西省社科院、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多所院校的教授学者,以及《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学习与探索》的编审专家对青年学者们进行了点评指导。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近代中国商业、商人的转型”,会议共分为四个阶段,共有15位学者进行了报告陈述,近300人参与了会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致开幕辞。“北京大学青年经济史学者线上讨论会”是在已连续举办四年的“北大中外经济思想暑期精品课程讲习班”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得益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多年来的大力支持,四届讲习班举办以来累计培训学员多达280多人,对繁荣经济史学学科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由于疫情原因,第五届讲习班无法如期举办,希望通过线上研讨会的形式能够为各位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一个优质的平台。
会议的第一阶段由周建波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曾江、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杰、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熊金武分别以《清末民初商帮分流与商人转型》、《国家公债、工商税收与举债信用——近代中国国内公债担保问题研究(1894-1937)》、《观念史视角下公司制度本土化研究》为题展开了报告。在评议环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朱英强调研究近代商人转型需要着重注意,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兼顾多样性与复杂性;需要结合近代商人的思想、行为、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对其转型综合考察。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徽商发展研究所所长马陵合评价刘杰副教授的文章内容深厚,对近代中国公债税收和国家信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具备全球史的视野。但文章对“担保”和“偿还”、“国家公债”和“国家内债”等重点概念的界定和使用还要更加注重规范性和严谨性。《近代史研究》副编审潘晓霞指出,熊金武副教授关注了观念和制度层面上的“公司”在17-20世纪的变迁和互动,进而对公司制度的本土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但从观念史角度论述公司制度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