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北京经开区推进自主创新、做强主导产业、注重协同发展,区内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提质增速、新城建设全面起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3%,突破2000亿元大关;创新打造区域“党建协同发展先锋区”,破题亦庄新城建设……
“北京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积蓄成势,已经跃上了新台阶,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表示。
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十三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全面推进“白菜心”工程,建立“挂图作战”调度机制,创新采用知识产权共享、首台(套)政策等方式,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硬科技”瓶颈制约。5年来,累计研制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113项、新技术11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是“十二五”末的2.2倍。
通过拓展转化渠道、提升转化服务等举措,北京经开区重点打造了一批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等一批城市应用场景,让科技成果“找得到”“引得来”“落得下”,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众智意趣公司利用深度视觉技术克隆重建三维生活空间,让实景再现,实现在家中就能看到所要入住酒店的真实环境。得益于北京经开区搭建的平台,近期这家企业顺利落户。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潘显道与北京经开区建设的基于创新辅料的制剂中试基地合作,使得曾经“高居”试验室的研究成果有望造福更多患者。
5年来,北京经开区推动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建设,发布“创新成长计划”和“创新伙伴计划”,对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3项。与清华工研院、北大创新研究院等高校全面对接,专利对接需求80项。累计实现400项“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年均承载“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余项,累计产业化项目52项。
科研团队在中关村科学城等“三城”做早期研发,在北京经开区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随后产品及业务从北京经开区辐射全国。截至目前,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众多产业领域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