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金融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10-19

  十多年前,从西湖沿着庆春路向东绵延约两公里,金融机构扎堆集聚,被称为杭州的“华尔街”;如今,再往东数公里的钱塘江畔,两岸高楼鳞次栉比,成为杭州乃至浙江新的金融机构总部基地。

  金融总部的迁徙进程,也是浙江金融的嬗变之路。依托独特的重商文化、互联网基因、金融家底积淀和改革实践,浙江金融的“雨露甘霖”持续滋润着实体经济的土地,“大金融”产业体系渐趋成型。

  如今,一项以“钱塘江”命名的重大金融战略“钱塘江金融港湾”在钱江两岸徐徐铺开,浙江的经济血脉在此交织成一个重要中枢。再将视野放大,浙江金融的目标指向了“国际新金融服务枢纽”。

  “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金融业发展的新使命。”浙江省金融办主任张雁云对上证报记者说。

  区域金改生发“浙江经验”

  在猛进如潮的浙江大地上,金融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浙江列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湖州市、衢州市列为试点城市。

  “首先是要根据绿色金融标准,科学做大绿色金融规模,构建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其次是要构建多维度基础建设体系,在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完善制度机制设计。”湖州市委书记陈伟俊在绿色金改创建动员会上说。

  “‘湖州方案’的创新性、引领性制度主要包括企业(项目)绿色识别体系、绿色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绿色金融发展评价体系等基础制度设计。”湖州市金融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试验区建设期间,湖州力争先行建立五至十项创新性、引领性制度,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提供可复制的“湖州模式”。

  放眼全省,浙江早已摸索出了绿色银团、绿色租赁等绿色信贷模式。截至2016年末,浙江绿色信贷余额7443亿元,同比增长10.1%。

  一年多前的201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宁波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升级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在保险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各方面先行先试。

  浙江是创业大省,拥有3万多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7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各类省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创业期风险系数较高的现实情况下,保险如何为“双创”助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016年,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筹建,成为国内首家获批的科技保险公司。“开发对创业公司的保障产品,形成保险公司、创业者、政府、投资人四方共赢的局面,是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和支持‘双创’及实体经济的有益探索。”太平科技保险产品精算部负责人魏炜表示:“公司将在创业保障保险产品开发中做好数据挖掘、客户筛选、风险控制、财税补贴等工作,为浙江省支持‘双创’和推进科技创新战略作出尝试。”

  “立足区域经济特点,浙江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国务院批准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等,丽水农村金改等一批‘一行三会’的金改试点项目在浙江的实践,为全国金融改革积累了‘浙江经验’。”张雁云对记者说。

  金融科技为客户“画像”

  作为民营经济重镇与金融大省,浙江面临独特的“两多两难”:民间资金多但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而融资难。

  数据显示,2016年,浙江有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约140万家。另一方面,浙江藏富于民,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存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如何引导社会资本,推动金融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生态的应有之义。

  除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驱动外,金融机构嫁接科技创新的自发变革,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另一股强劲动力。

  “为你,我们开了一家银行。”蚂蚁金服旗下网商银行的广告语,生动传达了普惠金融的理念。

  从前身阿里小贷到网商银行,经过六年多发展,网商银行探索出了一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模式:数字驱动、场景融合、生态共赢。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