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融改革“系统工程”的局部突破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12-25

  五年时间过去,不同视角,温州金改得失成败迥然。

  “温州的确创新了许多被全国复制的经验,但外界包括许多本地学者认为温州金改没有突破,理由是没有解决温州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民间资本投资问题等等。我认为对温州金改的定位和目标要有客观的认识,不能寄予过高期望,”温州商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教授杨福明表示,“金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非局部性改革能够解决。”

  同样的五年,全国金融体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金融形态层出,不乏昙花一现。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短短两年后,鱼龙混杂的P2P企业批量倒闭,场外交易所“通道”、“私募拆分”乱象丛生;今年以来,现金贷和ICO从爆发到被整治,形势急转而下。

  同样的五年,继温州之后,多地国家级地方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先后9次批复的国家地方金融试验区中,有4批次是综合性改革,5批次分别针对绿色金融、小微金融、财富管理、跨境金融等细分领域,涉及10余个省(区)。

  温州金改虽然逐渐淡出公众视界,但其探索不乏借鉴价值:地方金融改革究竟应该,又能够改变什么?

  民间融资阳光化恰逢互联网金融崛起

  温州藏富于民,众所周知。2011年危机爆发前夕,温州民间借贷最疯狂时,小贷和担保公司遍地,民间借贷逐渐从亲朋的熟人圈子拓展到通过中介出借,即而后兴起的P2P平台模式的“线下版”。

  民间资金链断裂后,温州金改拉开大幕,解决“两难问题”被频繁提及。所谓“两难”,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

  “透明化”是温州金改的一大思路,因此,金改落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登记备案民间借贷,同时也引入三方平台进行资金供求的对接。该中心运营公司化,最初由温州工商联22个主要成员单位及其负责人出资600万元设立,工作向温州金融办汇报。

  另一“透明化”思路下的产物则是“温州指数”(2013年正式对外发布),也是温州金改全国首创及推广案例。该指数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民间融资价格情况,包括不同融资平台、融资期限、融资方式和利率水平及趋势。其中,不同融资平台包括上述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小贷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农村资金互助会等。

  在过去五年,特别是近三年来,上述融资平台形态逐渐被互联网(线上入口和场景)取代,借贷业务的跨区经营特征明显,对于区域金融监管提出了极大挑战。另外,温州金改2013年独创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则基本陷入停滞。

  陈铭(化名)曾供职于当地的一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温州金改所赋予该类特批公司的业务资质叫做 “定向集合资金”,就是把民间资金集合起来投资项目。“初衷是很好,比民间点对点借贷多了独立账户管理和政府备案,但是后面很难做,项目和资金很难匹配,对于资金而言投资回报率不够有吸引力。”陈铭表示,另一个原因在于,民间信用破裂受损后,恢复需要很长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很难被阳光化。”

  不过,从风险化解的角度,风险出清亦是明显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地律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2015年开始,明显观察到民间借贷纠纷减少,目前在代理的案件也多是借条签在2011年前的尚在有效起诉期内的纠纷。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7)》显示,经过五年的持续处置和引导规范,全市金融纠纷趋于平稳,涉案标的额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16 年金融纠纷涉案标的额 363.4 亿元,同比下降 28.1%,绝对数下降 141.7 亿元。

  而企业的破产重组则还在进行中。《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7)》显示,五年来新收破产案件 956件,审结670件,分别占全省的 41.8%和50.9%。

  五年经济提振未尽如意真金推动企业上市“潮”

  温州金改推进的五年,也恰恰是中国金融市场整体大创新和大调整的五年。时过境迁,回头来看温州金改,杨福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温州金改把规范民间融资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本无不妥,但当时若能够在方向上把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科技金融等现代金融形态作为重点,可能效果会更好,对温州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的作用更显著。

  在发展直融,推动企业上市方面,温州今年可谓力度空前。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