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周乃翔代表中共苏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深入践行新理念,全力谱写新篇章,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的报告。报告在提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时,将“优化结构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先进产业基地”提到了首位。
过去五年
成就鼓舞人心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11.6%,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实现了“三二一”的战略性转变,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48.7%和45.9%。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6%,科技进步贡献率62%,高新技术企业近3500家、民营科技企业超万家。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227万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添新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展开。顺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商事制度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标志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企国资、社会事业、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实施,新增6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和4个综保区。
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展现新面貌
苏州成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城乡公共服务在更高水平上体现均衡一体,建成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典型示范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吴江撤市设区,原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设立姑苏区,全市城镇化率提高至74.9%。农村集体资产总额和村年均稳定性收入分别达到1610亿元和776万元。建成美丽村庄示范点86个、三星级康居乡村374个。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台生态补偿条例,成为全国首批地级国家生态市,实现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全覆盖,入选国家循环经济创建示范城市。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6%,市区新增绿地近2400万平方米。苏州市、昆山市入选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功举办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文明创建、文化建设引领新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培育践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八项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全国文明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成立全国首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大运河苏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昆曲、评弹、苏剧和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建成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旅游加快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7%。
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呈现新气象
2015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4万元和2.56万元,被征地农民保养金实现翻番,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年均增长10%。率先实现城乡养老、医疗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大并轨”。全市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带动就业突破百万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领先全省。“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民主政治、法治建设实现新发展
积极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权,创新法规草案专家参与等工作新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和监督实效。大力支持政协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和重点议题开展协商建言。切实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港澳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增强。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得到新加强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明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标准开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素质明显提升、结构加快优化。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党员队伍纯洁性、先进性持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全国首个党员关爱基金累计发放资助近4亿元。
今后五年
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民生优先、生态改善、
城乡一体、开放提升、文化繁荣战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努力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谱写好伟大中国梦的苏州篇章。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蓝图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的来说,就是要建成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在“强富美高”前列、惠及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苏州特点代表苏州质量的小康社会。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创新动力更加强劲: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一基地一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升,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比2010年翻一番。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扎实推进,基本形成与步入高收入阶段和成熟社会阶段相适应的公平分配格局,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救助、困难帮扶体系不断完善,居住条件更加舒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保不断强化、人居环境更加优化。
社会治理深入推进、道德风尚更加良好。
推进八个方面战略举措
今后五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总体思路、围绕既定目标,全力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新要求新部署,突出创新与开放的“双轮驱动”,注重高端要素集聚与高端产业发展的“相辅相成”,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合催生”,实现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的“同频共振”,加快推进八个方面的战略举措。
1
优化结构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建
设先进产业基地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坚持品质化、融合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导向,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
聚焦创新驱动、集聚高端要素,建
设科技创新高地
围绕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目标,结合产业高端发展需求与区域发展实际,扎实推进《苏州市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建
设更加成熟定型制度体系
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进改革,深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积极稳妥、优胜劣汰去产能,稳定市场、分区施策去库存,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去杠杆,简政放权、优化服务降成本,问题导向、提质扩面补短板,积极主动探索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点,为激发转型动力和增强发展活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4
统筹城乡发展、致力共建共享,
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把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民生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5
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人间新天堂
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守护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
6
提升功能品质、扩大对外
开放,建设国际化大城市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城市工作的最新精神,准确把握“五个统筹”要求,按照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江苏区域空间布局定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融古铸今、充满活力、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
7
着力繁荣文化、促进文旅融
合,建设文化与旅游胜地
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城市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发展壮大文旅产业,建设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
8
全面依法治市、强化社会
治理,建设和谐平安之城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入推进法治苏州的创新实践,切实加强平安苏州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