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文化+制造”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涉及文创、服装、陶瓷、动漫等多个行业。文化创意、文化设计理念以及文化元素的融入,大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融合趋势,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弥漫在城市的角落中,让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绽放出新精彩。
近年来,东莞不遗余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尤其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提出,东莞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意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在这过程中,东莞制造业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如去年9月,“镜观:从‘制造’到‘智造’”摄影展亮相2017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用镜像讲述了东莞制造业的蝶变故事。
从“制造”迈向“智造”,科技创新固然很重要,然而回望过去一年,我们蓦然发现,通过文化赋予制造新能量,从而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提供支撑的活动层出不穷。
如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开发的作品,先后在岭南美术馆和广美大学城美术馆展出,这些作品让历史与现代、地域文化特色与前沿创新科技相互融合,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由广州美院26名师生组成的团队负责的“莞草再生设计研究项目”,试图挖掘莞草在现代传承的途径,并思考它与制造产业结合的可能性。广美工业设计学院教师张欣琦说,他们的莞草产品被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便是适合工业量产的实用品。
去年11月举办的首届东莞全民尚艺节,以“跨界:汉字艺术+制造”展览拉开帷幕,风格迥异的汉字艺术以各种形式融入到了瓷砖、丝巾、家具、服装等一系列作品之中,兼具了艺术性与实用性。去年12月底,在东莞理工学院文传学院首届文产毕业展上,出现了许多以本土文化为创意来源的作品,如以西城楼为题材的儿童教辅工具、以老莞城文化元素设计的市井生活创意产品、以南社和塘尾等古村落为题材的文创产品。
东莞理工学院文传学院院长田根胜认为,相关文创产业的发展,首先是以经济发展做支撑,而今东莞有了这一基础,现在要在制造出来的产品中加入文化因素,某种程度上是文化在引领制造业,是让制造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可以看到,于东莞来说,融入文化创意只是第一步,后面更重要的是要将它与制造业结合,变成可以走向生产环节和市场销售的产品。
在东莞市文联主席周汉标看来,东莞经济要“强壮”起来,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他提出:“之前东莞是靠制造和科技站稳了脚跟,接下来,‘文化+制造’将成为东莞产业转型的先锋,成为东莞未来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为何要让文化与制造“联姻”?这种结合有何效果?
东莞行政学院袁敦卫博士认为,“文化+制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在这方面都取得了很突出的成效。他提到,当下人们对纯粹物质产品的消费进入一个相对饱和的阶段,并逐步产生了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同时生产传统工业产品的成本如环境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产品利润空间收窄,“因而需要在产品之外注入文化因素,提升产品想象空间”。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