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建立地市级30周年,截至2017年12月底,东莞电网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有185座,输电线路的长度达到4593.531公里,超过东莞至北京一个来回的路程,为东莞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东莞掀起了“三来一补”热潮,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描述的正是当时的盛况。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几乎每10年就上一个新台阶。80年代,以建设110千伏网络为主,1983年板桥输变电工程竣工,220千伏电压等级网电为东莞“三来一补”加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上世纪90年代,全市实现每个镇有1个以上110千伏变电站供电。21世纪,东莞拥有5座500千伏变电站。
2014年东莞在全省内率先启动实施电网规划建设“大会战”。截至2016年12月底,“大会战”共建成110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49个、开工44个、储备22个,解决了21条线路电力“卡脖子”问题。从2017年开始,东莞又启动电网升级行动计划,用4年时间投入115亿元,完成135项主网工程项目,升级5200项配网工程,安装109万只智能电表。到2020年底,将实现全市主网供电可靠性持续提升,配网自动化智能化显著提高,配电网可转供电率、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分布式光伏项目接入率、智能电表覆盖率四项指标实现四个100%。
为客户少停一刻电与高压电线“亲密接触”
讲述者:黄振强、张国华、蔡柏林 前带电班成员
220千伏、500千伏高压线路,对于一般人而言,听着就不寒而栗,而东莞供电局输电部高压输电带电班的12名成员,曾不定期就要与它们“亲密接触”。曾经担任过带电班班长的黄振强、张国华、蔡柏林等几名老供电人,聊起当年的带电作业。
“当时,只有一条线路(文东线)输电到东莞,如果停电,那么整个东莞就没电了。”黄振强曾任第二任带电班班长,他告诉记者,当时为形势所迫,为了让客户少停电,必须得进行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带电班于1966年开始筹建,1967年11月23日正式开始第一次带电作业——将文东线杆塔的木头横担更换为角铁横担。由于一天只能换一两只,33公里线路上的169基杆,带电班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才更换完整条文东线上的木头横担。“刚开始是通过各种工具间接操作,后来就是直接操作也就是等电位作业。”黄振强告诉记者,当时东莞的高压输电带电作业主要是向广州、佛山等地学习,带电作业的工具大部分是从外地买回来后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改造的。
等电位作业时,工作人员必须穿上特制的均压服、头罩、手套、袜子等全副服装。而因为衣服密不透风,即使是在冬天一次作业下来,作业人员的前胸后背也被洇得湿淋淋的,在夏天均压服里更是倒得出水。“那些衣服都有一股汗臭味。”黄振强、张国华等老供电人都笑着说。
老带电班的人都还清晰地记得,1974年初的一天,单位决定在110千伏莞城变电站进行一次实验:从35千伏高压线上接出一根电线,由身穿均压服的工人进行接地操作。
当操作人身穿均压服,站立在地面,手持长柄扳手接触35千伏电线并滑动着离开时,一道耀眼的“闪电”亮起来,随着扳手离开高压线一段距离,淡蓝色高压电弧也随之延长,35千伏电压下的强电流此时击穿了空气,发出噼噼啪啪的细微声响,沿着操作人员均压服中的金属线,直透大地。这场人造“闪电”秀,无疑震撼了每一个参观者,个个都为带电班的技术叫好。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