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战舰”全速前进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09-09

  2011年,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四大开发区要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五个县市要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五年来,合肥市工业增加值由1052.7亿元增加到了2255.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23%,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3位上升至第9位。是什么推动着这艘“战舰”的全速前进?

  过去五年,合肥市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增加值由1052.7亿元增加到2255.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23%,较“十一五”末提高了4.2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3位上升至第9位。尤其是家电、装备制造业、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均突破了千亿。

  目前,合肥市拥有市级以上技术中心402家,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194家、市级17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在全国省会城市排位第一。

  预计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十三五”期间将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40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8400亿元,占工业投资60%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92,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移动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0%等。

  工业“战舰”驶入省会城市前十

  对合肥市工业发展的情况,合肥市经信委副主任谢洪杰了如指掌。过去五年,合肥市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增加值由1052.7亿元增加到2255.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23%,较“十一五”末提高了4.2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3位上升至第9位。尤其是家电、装备制造业、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均突破了千亿。

  “增加值翻番,离不开投入的加大。”谢洪杰透露,五年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86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526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4倍,推动联宝电子、京东方10代线、中国南车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户、投产,带动了全市工业快速增长。

  同时,工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目前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新型平板显示、汽车、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1年建立口径时的59.1%提高到2015年的64.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1%、53.6%。

  在全面践行“创新驱动”战略之后,合肥市工业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另外,合肥市还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五年间,建成282家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5家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园区、2家国家级的两化融合服务机构。

  加快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输送动力

  除了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坚持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多年来,合肥市着力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2016年,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3家,已推荐33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合肥市拥有市级以上技术中心402家,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194家、市级17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在全国省会城市排位第一。而在“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只有6家。

  此外,合肥市搭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通过各种创新发展平台为产业发展不断输送高精尖科技动力,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组建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家电、平板显示、光伏光热、节能、环境工程、农产品加工等十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科技资源与主导产业需求的有效结合。

  优化生态环境小微企业成“生力军”

  9月6日下午,在合肥市经开区明珠广场欧风街,刚进入车库咖啡众创空间,就闻到了咖啡飘香。这里,不少创客你一言我一语,他们讨论着他们关于产品的创意。这家以打造智能家电孵化器为目标的众创空间,未来或将成为合肥家电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平台。

  车库咖啡负责人介绍,“我们依托合肥家电产业,并和相关科研院所、国家家用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家电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这里,创客最好的创意、技术,可以最快地转化为新产品。”

  在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小微企业是一直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为满足广大创业者对创业指导和服务的巨大需求,优化改善创业环境和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合肥市经信委加大了创业辅导师培训力度,着力打造创业辅导师队伍建设。

  仅2015年6月以来,共组织开展了7期针对全市工业园区、产业集群镇、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园区管理者和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从事创业辅导人员的创业辅导师培训工作,已培训360多名创业辅导师。如今,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已经在合肥形成,“双创”主体的发展得到帮扶,工投·创智天地、中国声谷创业园小微基地、北城智能家居(家电)产业“双创”基地等一批独具特色和实力的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相继建成。

  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将有合肥“范本”

  2014年初,合肥市经信委提交了《关于合肥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合肥市政府决定选址蜀山区建设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工业设计城功能定位是集产品设计、交易展示、人才培训、设计大赛、专题论坛和服务等为一体的示范园区,引入工业设计企业和上下游服务商,形成“创意-设计-打样-成品”快速系列化布局。如今,6.2万平方米的一期已建成。

  目前,已有德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30多家国际工业设计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企业签约入驻;有近60家企业意向入驻其中,国海科技创新设计中心、宁波易高设计公司、合肥力发、车一充、智慧狗设计中心等5家企业已入驻办公;另有入驻注册的6家企业16项设计产品已获得德国红点、IF、美国IDEA(工业设计优秀奖)等国际设计大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20%,成为全国获奖多的工业设计产业园区之一。

  打造合肥特色世界级产业品牌高地

  通过实施“工业品牌示范”工程,培育百亿级品牌企业、十亿级品牌产品,如今美菱、合力、安利、三洋、科大讯飞、四创电子等6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品牌示范企业。这是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品牌。

  为加快推进合肥市工业质量品牌建设,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打造产业基地,合肥市经信委、合肥市发改委近日联合印发了《合肥市“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规划描绘了品牌发展的蓝图,“十三五”末,合肥市将要完成的目标任务有: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品牌孵化中心;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基地;建成全国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品牌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现代服务业品牌基地。

  “十三五”合肥工业将实现新突破

  未来五年,合肥工业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核心理念,加快“调转促”步伐,抓住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一条主线”,用好稳定工业投资、扩大信息消费、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三个手段”,着力推进合肥工业优势产业国际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创业创新常态化“五化发展”。

  预计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十三五”期间将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40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8400亿元,占工业投资60%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92,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移动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0%等。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坚持产业升级,同时为企业减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谢洪杰表示,“十三五”期间,市经信委将坚持“智能、智造、智慧、智创”的发展路径,统筹合肥“十三五”工业发展,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