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挑大梁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0-10

  回望“十二五”,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经济总量增至2.3万亿元之巨。

  展望“十三五”,本市将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起点上,确保首都经济在平稳增长中提质增效升级。

  昨天,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现代产业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规划》,到2020年,北京现代产业将支撑全市经济年均增长6.5%。

  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这份《规划》进行了解读。

  优化高端产业功能区

  到2020年,北京将实现三产提质增效发展、二产智能精细发展、一产集约优化发展的目标。

  从细化目标看,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80%以上,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要达到53%左右,全市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23万元/人,服务贸易总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左右。

  未来5年,本市还将进一步优化调整高端产业功能区。

  “我们会按照分类指导、分业促进、分区施策、分步实施的原则,强化中关村、金融街、CBD、奥林匹克中心区内涵式发展。”相关负责人说,这些高端产业功能区将合理控制空间规模、从业人员数量,着力优化提升金融管理、高端商务、文化交流、国际交往等功能,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生产性服务业挑大梁

  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将更加稳健。

  “2020年以前,本市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创新融合、高端集聚、集成应用、高效辐射将成为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将占地区生产总值53%。

  在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领域,北京将实现新能源汽车的“突破式发展”,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领域,鼓励发展电动汽车研发、设计、试验试制、验证等环节,打造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电动汽车科技创新中心。

  在这个大背景下,本市将加快推进北京(大兴)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昌平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北京(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顺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建设。

  “北京品牌”支撑高精尖结构

  生活性服务业要提升品质,文化产业要创新发展,京津冀产业融合要进一步互补合作……这份长达50多页的《规划》,也对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和北京标准的品牌化发展拟定了蓝图。

  “首先,我们将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相关负责人举例说,本市将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加快提升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服务品牌。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