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大型主题采访团在东湖高新区参观, 图为采访团记者在展示中心拍摄企业LOGO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摄影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表示,“跨行政区域也要建立权威高效的协调机制。现在云贵川三省围绕赤水河生态保护已经建立了一个协调机制,以后这方面的协调工作还会继续推进。”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一盘棋的思想。”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周小棋说,“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源头上提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再分类施策,重点突破。”
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忠表示,关停和搬迁改造化工企业,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对长江经济带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化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另外,搬迁入园以后,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标准。“通过搬迁淘汰一些小的落后产能和工艺,推动兼并重组,反而有利于做大做强。”
在座的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各抒己见。
夜越来越深,江轮再次起航。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从共识走向落实。
武汉推进民生建设——
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经济日报》 (8月5日1版、2版)
“党和人民心连心,社区盛开幸福花……”8月4日上午,记者在武汉市青和居社区见到吴传发时,他正在表演湖北慢板。今年70多岁的吴传发,一提到棚改后的新房子就乐得合不拢嘴。“棚改前,我们一家六口住在低矮破旧的18平方米小房子里。现在,我们老两口住进60多平方米的宽敞屋子。你们说,我能不乐嘛!”吴传发说。
2007年4月,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一期涉及棚户区居民11142户,占总数的81.3%;二期从2014年9月实施,涉及棚户区居民2518户,占总数的18.7%。截至目前,共建成青和居、临江港湾、青宜居、青康居、青馨居等5个安置房小区,安置房16959套,棚改居民全部回迁安置。
令吴传发和邻居们高兴的是,改变的不仅是居住面积,还有居住环境、人文环境和服务环境。近年来,青山区通过“城市双修”等生态实践,绿化覆盖率达41.1%、人均绿化面积17平方米,稳居全市第一;青山江滩获得国际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项。
充满幸福感的还有家住青和居社区一栋的空巢老人蒋桂梅。中午时分,“天天敲门组”成员余明又上门来了。余明所在的“天天敲门组”依托社区网格员、门栋组长、社区民警、“红色物业”大学生、党员中心户、群众骨干等成立,实现社区、派出所、骨干力量全部下沉进网格,通过走进门栋、敲开家门,及时掌握居民诉求、问题、困难和意见,对空巢、独居、困难老人做到天天敲门、时时关照。
民生无小事。从棚户区改造到环境治理,武汉正着力推进民生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商、优学、优诊、优享”的“三宜三优”环境,让居民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放心、开心。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和人才投身武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