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披露2018年经济发展成效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1-08

  2018年,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六稳”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集中精力抓好“三件大事”,扎实推进疏功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减量发展成效显现,创新发展势头强劲,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2018年全市发展可以概括为“三稳六进”:

  “三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运行平稳。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引导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GDP一季度增长6.7%、二季度6.8%、三季度6.7%,预计全年能够实现GDP增长6.5%左右的目标,这是在功能疏解、环境治理和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加大背景下取得的,很不容易。

  二是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开展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发放稳岗补贴惠及职工195万名,妥善分流安置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2098人。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截至11月底新增城镇就业40.3万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43%,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以下的较低水平,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线。

  三是质量效益稳步改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年预计能够实现增长6.5%左右的目标,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发展效率进一步提高,有三个体现发展质量的指标北京全国领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5%左右、有望连续13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考核任务,能效水平全国领先;人均GDP2018年预计超过2万美元,处于全国领先;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4万元/人左右,处于全国领先。

  “六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是“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扎实有序。坚持疏解与提升并重,更加注重在疏解中增强群众获得感。修订并发布新增产业禁限目录,疏解共识更加深化。1-11月按照“场清地净”标准拆除违法建设腾退土地6484公顷,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203个,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656家。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高校新校区加快建设,天坛医院老院区整体搬迁、新院区正式开诊,北京口腔医院和市疾控中心迁建积极推进,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顺义院区完成地基基础施工。腾退土地实现增绿1600公顷,新增一批城市森林公园和休闲公园。出台利用地下空间补充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的指导意见,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1514个、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二是两翼联动发展着力推进。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中央审议通过,出台加强城市副中心政策集成创新意见,土地集约利用、投融资改革、产业发展等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副中心城市框架稳步拉开,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北京学校等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第一批市级机关正式入驻。城市绿心完成1000亩绿化工程并基本确定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城市副中心站一体化设计方案和建设机制加快完善。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制定“交钥匙”项目实施暂行办法,支持3所学校和1所综合医院建设,对口帮扶4所学校挂牌,签署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协议,12家中关村企业入驻。

  三是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开局良好。编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签订三地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命名,航站楼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新机场高速主体贯通,外围市政配套全面建成,市域内3条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兴延高速全线贯通,京津保1小时交通圈顺利实现。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持续深化,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积极推进。“4+N”产业协作取得积极进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曹妃甸示范区签约北京项目约130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770余家,张承生态功能区绿色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券在京津冀区域相互衔接、统筹使用,截至11月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9亿元。

  第二,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壮大新动能。

  一是“三城一区”建设全面提速。坚持多规合一、融通创新、联动发展,高标准开展“三城一区”规划编制。“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强化基础前沿布局,取得了马约拉纳任意子、碳基光电集成电路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突破”怀柔科学城,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开工建设,5个交叉研究平台项目土建工程全部完工。“搞活”未来科学城,引入多元创新主体,盘活入驻央企资源,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中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启动运营,“打开院墙搞科研”初见成效。“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与三大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成功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耐威传感器芯片、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二是文化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坚决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指示精神,发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编制完成大运河、西山永定河、长城三个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先行启动区开工建设,“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扎实推进,箭扣长城南段修缮工程进展顺利。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编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长期规划,出台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实体书店达1011家,率先实现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全覆盖。确定台湖演艺小镇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完成“设计之都”新平台合作意向签约。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意见,利用腾退空间建成21个文化产业园区,文创“投贷奖”平台成功对接融资168亿元。

  三是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改革试点。制定实施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和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20条新政,大力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制度改革,细化人才落户和住房等配套措施,为2300余名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办理引进落户,累计提供人才公租房约8.2万套。创新人才加速聚集,培育和吸引诺贝尔奖、图灵奖、埃尼奖科学家11名,北京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90人、占全国36.1%。创新企业设立如“雨后春笋”、全市平均每天新设200家左右,70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约占全国一半。“双创”活动非常活跃,成功举办北京“双创周”,在京“双创”示范基地达20个、占全国总数的1/6,中关村创业投资案例数、金额均居全国第一。1-10月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7%。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