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月来,湖南省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不如预期,客观分析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比较突出的因素主要是:
(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对我国经济影响较大。湖南虽地处内陆,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但受沿海地区出口减少,国内产能过剩加剧等方面的间接影响不可轻视。9月2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2016年和2017年全球GDP增长预估进一步分别下调至2.9%和3.2%,并表示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观点基本一致。9月27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由2.8%下调至1.7%,降幅近三成,并预计今年将成为2009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长最慢的一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正面临增长大幅放缓的严峻考验。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下降1.9%,而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下降幅度达12.9%,其中出口额下降15.2%。全省规模工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4.8%,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
(二)国内经济发展换档。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1990年回落至4.26%,1991—2012年更是降至0.86%。1961—1996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2012年仅为4.07%。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13个,排除小国家外的其它10个大经济体都从第三个10年开始减速,第四个10年能保持7%以上增速的只有台湾,其余经济体基本都掉到了4%以下。而中国目前已进入高增长的第四个10年,高增长之后的“换挡”将是未来中国的大逻辑。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高储蓄和高投资持续下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面临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多重风险叠加等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处于“L形”调速换档之中。2015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已回落至6.9%,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放缓至6.7%,虽仍保持在合理区间,也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但同比又回落0.3个百分点。与今年上半年比较,前三季度全国31个省市区中,经济增速回升的有13个,持平的有7个,继续放缓的有11个,其中总量居全国第一、二、四位的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均有不同程度放缓。
(三)产业结构仍然不优。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与其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前,受国家计划影响,湖南主要发展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不均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政策,发展重点转向东部地区,湖南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深层次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转型发展任务较重。虽然多年努力调整,但第一、二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表现为“三个偏高三个偏低”的特点:即农业、高耗能产业、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2015年,湖南第一产业占比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其中粮猪比重偏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第三产业占比则低6.6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为33.5%,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5%,仅比2011年提高1.4个百分点;出口产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不到15%,远低于32.8%的全国平均水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为10.5%,比全国水平低1.3个百分点,而烟草、化工、有色、建材、工程机械等传统行业的比重则超过36%。多元支撑的发展体系没有真正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2015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7%,“十二五”期间仅提高1.9个百分点。金融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四大短板之一;交通、物流、信息、商务等服务业发展也不快。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重工业、高耗能产业、传统产业受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发展大幅减速,对湖南省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但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因比重较小,不能完全对冲下滑动能。因此,产业结构不优是当前湖南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直接导致了全省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四)创新发展活力不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发展动能面临转换,必须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多地依赖于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因此,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从整体情况看,近年来湖南省科技创新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总体创新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科技创新不足、创新环境待优化等薄弱环节依然存在。2015年,湖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4.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6位、中部第3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3位、中部第3位。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不快。2015年,全省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在中部地区低于河南(79家)、安徽(64家)和湖北(45家)。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2015年,全省签订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5.4亿元,仅占全国的1.1%,不到湖北的20%和安徽的60%。另外,科技优势领域与支柱产业发展错位,能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