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产学研构建人才链条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4-29

  从项目孵化到成果落地,从引进人才到培养人才,在青岛蓝谷不难发现,引进的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设立校区、研究院正在构建一条产学研人才链条,打造项目签订——项目研发——产业落地三大支撑面,推动科研成果“生根开花”。

  日前,由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浮标团队自主研发的大洋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星”工程样机已经完成,现进入产业化阶段,而大洋6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也已经设计完毕,攻克了技术难关。

  据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李醒飞教授介绍,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随海流漂移,是一种易投弃、小型化、低成本的水下移动观测平台,可在任意海域内实现自适应配平、自动下潜、定深悬停和上浮等功能,根据搭载的传感器类型如CTD(温盐深)、溶解氧、ADCP(海流剖面仪)等,快速、准确、大范围收集全球海洋的海水剖面数据。

  近年来,多个国家启动了新一轮深海大洋观测计划,向2000米以下的深海延拓,以占领新一轮深海竞争的制高点,但我国直至21世纪初才正式加入全球海洋观测网。目前我国是除了美国、日本、法国之外第四个完成大洋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的国家,弥补了国内空白。

  “后续的经费支持和不断的试验,都是目前浮标领域所面临的瓶颈,从前我们做试验一般到南海租船,然后进行投放观察,一般持续几天时间,租赁费用和时间成本比较高,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亟须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浮标团队骨干李洪宇说,自入驻青岛蓝谷以来,政府给予极大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创新人才和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联合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构建一批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016年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搭建起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和海洋生物制药工程平台,天津大学将产学研发展的前景锁定在了青岛,遴选科研领军人物为首的科研团队入驻青岛蓝谷,满足了科研需要。3年来,随着大洋4000米水深自持式智能浮标投放和与青岛中化健康共同研发下一代甜菊糖的微生物合成,青岛人才成为了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主力军。

  海洋生物制药工程平台的刘伟和刘文斌毕业后不约而同的回到了家乡青岛,跟随着导师——天津大学海洋生物制药工程平台主任宋浩教授,继续研究自己喜爱的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解决了传统生物制药,尤其是直接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工艺复杂、能耗高、污染大等弊端,对发展低能耗、环境友好、高效和可持续的生物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我们和青岛中化健康达成了共同研发下一代甜菊糖微生物合成体系的协议,目前正在研究阶段。同时还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维生素K的高效生物合成。”刘伟说。

  青岛蓝谷把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相结合,推进具备条件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截止目前蓝谷已经落地的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7家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引进各类企业121个,拟引进或待产业化项目合计62个,累计实现收入3.6亿元。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