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选择对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或者挑战。南京晓庄学院“分类招生与分流培养”的举措破解了这一难题,即大一新生不按照传统的专业分班,而是通过不同的专业类别,编班管理与组织教学。依据“志愿+综合考核”原则,一学期后按专业类培养的学生在本专业类内选择专业,南京晓庄学院以“卓越计划”为引领,培养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2019届“卓越工程师班”软件工程专业的赵婷婷同学日前拿到了腾讯公司微信事业部的录用通知书,她开心地说:“能和很多优秀高校的毕业生竞争这个岗位,顺利通过6轮面试,这得益于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极大地拓宽了视野,创办ACM社团后更提高了我的编程能力和专业水平,让我能在全国万人编程大赛中脱颖而出。”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卓越计划”为引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聚焦立德树人]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以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秉承开放、规范、创新、特色的发展理念,聚焦立德树人,聚力服务南京,全面实施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国际合作和服务南京战略,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南京晓庄学院是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7年3月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设有58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等4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学科为市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18年,学校引进知名高校院所博士40余人,柔性引进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国君院士等9位教授。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和省高校“教学名师”等各类称号的高层次人才70余人,陶勑恒教授两次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杨迎平教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上,学校为江苏省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4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9个一级市重点建设学科,建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各1个。
[创新人才培养] 实行“分类招生与分流培养”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创造。” 南京晓庄学院校长许承明告诉记者,“秉持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卓越计划’为引领,培养优秀人才,并且依据分类培养原则,学校设置了专业导学课程、专业类平台课程与专业课程,强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专通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汉语言文学师范等专业正积极开展省级、校级卓越教师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开展省卓越工程师培养。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扣市场和社会需求,开设了软件、旅游、物联网等南京急需的应用型专业,设立江苏微软晓庄技术中心,开展嵌入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合作创办企业冠名班,建立产学研联盟和研究实体,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教育合作、科技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