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将走出一条怎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又将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四个方面的重要指示要求。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结构优化、动能增强、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
从“广东制造”到“广东智造”
挥舞的机械手臂、忙碌的智能生产线、高精尖的科技产品……在广东企业看到的场面,颠覆了人们对于制造业的印象。
投入700多台机器人,可以节约人力2.2万人;一次装机合格率提高到99.9%,订单交付周期从22天缩短到9天……在美的集团位于广州南沙区的全智能化空调生产基地,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张小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精益制造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从成本、效率到品质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改善。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美的是致力于转型的广东传统制造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支持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省财政为此投入130多亿元实施两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加速推动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生产方式变革,惠及3万多家企业。
智能制造正在成为广东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新潮流。
在清远的欧派集成家居有限公司,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掌握每一块板材的具体加工进度、合格检验、物流去向;在惠州的TCL集团正在打造的智“惠”工厂,全自动偏贴及邦定、自动画面检查修复、自动包装及一体化仓储智能物流等业界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将得到应用;东莞市近年来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倍增和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全年认定资助自动化改造应用项目328个,目前已打造经济适用型、普及型智能生产线109条。
站上智能制造的“风口”,工业机器人企业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将实现两位数增长。
为使更多中小企业得到智能科技的赋能,拓斯达依靠创新,大幅降低了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公司副总裁左运光指着一个应用于注塑加工的HQ五轴机器人说,“每台裸机价为2.8万元,可以至少代替流水线上一名工人,回本周期大大缩短,一推出就受到小微企业广泛欢迎,预计全年销售量可以达到2万台”。
从“硬核科技”到“炫酷应用”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就是企业要具有长久的发展活力,产品要具有高附加值。”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钟振芳介绍,海纳农业通过技术研发,突破了稻田产值和稻谷价值的“天花板”,实现了每亩收入1.5万元以上,亩净收益达到5000元。
在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记者体验了从刷脸安检、刷脸购物到刷脸试衣一系列人脸识别的“玩法”。云从科技总经理林明说,支撑这些“炫酷”应用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3D结构光人脸识别、人体3D重建等核心技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他们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十二条”、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组织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决心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恒心和韧劲,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深圳市清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端环保装备研发推广与服务平台。公司采用实验室与企业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的创新模式,将实验室研发成果进行产品化、商品化,又将部分收益反哺实验室;实验室则对所形成的成果不断优化,同时开发出更具市场价值的成果,支撑企业不断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保证了企业在技术上始终有‘源头活水’,始终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无中生有’的创新活力。”公司总经理刘淑杰说。
2018年,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25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有效发明专利量稳居全国首位。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其中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均排名首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明显,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000亿元。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