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足迹,汇聚着前行的力量。以五年为标尺,禅城的变化令人瞩目。过去五年,(佛山)禅城把产业和城市一同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与民生普惠,沿着具有中心城区特质的发展路径迈进,开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局面。
今天起,佛山日报推出“创新引领,禅城示范”迎接禅城区两会系列报道,从产业转型、城市发展、改革创新、民生普惠等方面,梳理禅城五年脉络,展现城市中心新经济、新城市、新生活。敬请垂注。
科力远CHS项目落户,中国汽车混动芯将在禅城造;传统陶瓷产业成立全产业链平台,实现定制全球化;西伍服饰等一批杰出新型跨界“互联网+”企业横空出世;华南创谷、石湾陶瓷创意谷、绿岛湖等“双创”平台渐成规模……
五年来,禅城植产兴业、固二优三,产业结构迈向高端化,为“强中心”打下坚实基础,沿着具有中心城区特质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大步迈进。
从制造走向智造
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禅城最早遭遇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陶瓷、针织、童服等禅城传统优势产业,无不在过去几年面临发展模式的重构、发展路径的重塑。
工业陶瓷是禅城传统优势产业,出口量占全国近6成。全球经济环境动荡,佛山东鹏陶瓷等5个股东共15家企业,以“产业+互联网+金融资本”为核心路径,整合陶瓷全产业链,抱团发起众陶联产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库存、提高科技能力。
众陶联平台秘书长白梅介绍,今年6~9月,众陶联已经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12%,有145项专利挂上平台销售,平台交易突破50亿元。
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禅城陶瓷产业的变革,并非孤例。
越来越多的禅城传统制造企业敏锐把握全球产业变革大势,从制造走向智造,逐步探索出信息化背景下,突围、转型、升级新路径。目前,禅城已有安德里茨(中国)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入选佛山“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创建企业名单。
既要培育新产业、新经济,也要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新旧动能接续切换。这正是禅城过去五年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逻辑。
五年来,禅城区推动传统产业“主辅分离”,支持帮助传统产业链低端生产环节“走出去”,两端的设计研发、销售总部等中高端服务环节“留下来”,驱动企业创新,重构生产组织模式和商业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