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圳将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再‘松绑’,加快落实深圳科改‘22条’,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8月18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意见》的发布引发深圳科技界、企业界朋友圈的集体“刷屏”,大家在热议抢抓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创新深圳的未来也充满期待。
新机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创新跨越式发展
“深圳多年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意见》明确提出的“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让不少深圳科技界人士发出上述感慨。
在众多专家看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对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产业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谓的‘关键作用’就是为深圳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基础支撑,辐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对深圳和整个大湾区未来的创新发展带来诸多改变,推动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敏卿博士看来,目前我国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只有北京、上海、合肥三个获批,它不仅是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还可通过合作、转移等多种方式,推动周围的企业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
动能加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将成强劲“智核”
“作为在深圳成长了13年的国立科研机构,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近年来创新资源在不断发生聚合反应,深圳在‘先行示范区’以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两个新的定位中,需要建设大批尖端技术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
而根据深圳市科创委《抢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专题会议精神显示,接下来深圳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优势,发挥深圳企业为主体、应用为导向、市场化机制、协同化创新的机制优势,支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光明科学城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真正成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主力军。
如今,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如火如荼开工建设之外,作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在深圳北部的一个亮点,光明科学城也正进行大开发建设,这里将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成为深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核心引擎。
从光明科学城南下,同样位于“创新轴”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正成为湾区企业发展的强劲“智核”。
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数据显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有超过4万名高等院校师生,校企联动正为企业创新突围不断输送强劲动能。
载体升级▶▷进一步加大5G人工智能等研究投入
《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这在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看来,可谓是“党中央、国务院给深圳送来的量身定制的政策大礼包”。
陈宁分析,《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可谓干货满满、令人无比期待。“作为深圳人工智能领域的海归创业者,我和团队伙伴们都从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发展信心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