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构建支持首都养老产业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1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这是从国家治理层面,把养老、孝老、敬老落到实处,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北京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64.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9%。发展养老服务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逐渐改变传统养老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

  近年来,首都金融业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北京市养老产业现状和需求实际,不断加强工作,精准发力,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不同的养老服务模式,首都金融业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信贷融资支持、养老信托及基金产品、人身养老保险产品、金融机构开建养老社区等领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为了顺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已于2016年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种类齐全、功能完备、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金融服务体系。然而在推进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困难和瓶颈需要破解。

  我国的养老金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组织框架、产品设计、环境支持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制约着养老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创新。当前,养老金融领域缺少独立工作体制的统筹协调,尚未真正建立控制风险的法律合规体系,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的大力支持,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破解难题。

  众所周知,工作机制的有效推进需要优良配套政策的大力支撑,养老金融领域也不例外。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地,离不开财政、人力、工商、税务、土地、规划等部门的支持。

  在养老金融领域中,无论是银行授信融资市场,还是保险机构人身险市场,均存在各类型的金融风险,涉及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然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和养老机构应对和处置这些金融风险的信心还不足,能力还不够强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经济新常态时期,首都金融业全方位支持养老产业的思路,就是坚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释放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政策红利、资金红利、技术红利,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引导,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以金融市场融资为核心,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工作体系,确保各项资金投入到位。

  创新工作体制,成立工作中心。建议统筹养老金融服务工作,切实承担起政策解读宣传、融资和保险对接、风险提示把控、担保引进评估等相关工作,从工作体制上促进北京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