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将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东莞举行。展会将集中展示东莞乃至广东的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水平。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等因素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面临再一次的转型升级,而智能制造更是被视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核心内容。
近年来,东莞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企业“机器换人”。但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实施“机器换人”时,面对庞大的资金压力、人才匮乏的现状,不知何去何从。
日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就如何破解资金、人才、技术等难题进行了探讨。
资金 应该用活用好用足政策
在东城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10条生产线上180台机器正在运转,可车间里却没几个工人,这里的主角是81台机械手臂。
据了解,这些机械手臂有的是采购国外的品牌,有的则是劲胜精密自己生产的。
通过资本运作,劲胜精密在近年来进行多次并购,涵盖数控机床生产商、自动化改造厂商和自动化技术厂商,使自己在保持国内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产品生产商的地位之外,还拥有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身份。
劲胜精密副总裁黄河告诉记者,公司对机械手臂的需求量非常大,而机械手臂的价格动辄十几万元、数十万元一台,所以才想着并购相关生产企业谋求发展,没想到最后成了公司的一个新的产业。
连劲胜精密这样的上市公司对于“机器换人”的资金都感到吃力,更何况东莞那些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
为了解决企业在“机器换人”中面临的资金困境,今年1月,东莞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将创新融资租赁扶持政策,省市各出资1亿元合计2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贴息补助及设置融资风险池。
4月21日,《东莞市省市共建发展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资金操作规程》正式实施,设备融资租赁的贴息项目、风险补偿项目、履约保函补贴项目已经开始接受申报,企业可以全年申报、分批审核。
此外,东莞市经信局将通过融资租赁专项资金、与国开行合作开展“零首付、零门槛”技改信贷计划等手段,解决中小企业技改资金难题,其中设备金额80%由国开行贷款支持、20%由融资租赁公司承担,企业无需现金投入就可开展技术改造。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执行主席李明坦言,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迷茫。目前,智能制造领域方面,社会整体服务能力相对有限。从国家到地方均针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文件,但企业却不一定清晰地了解,不能够用好这些政策。
为此,李明认为,企业要用活用好用足政策,东莞自2014年就开始出台一系列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资金政策,政府每年安排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实行‘制造升级’,用本土莞产设备更有相应鼓励标准。在系列政策中,均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符合条件的企业更可申请获得相应设备融资贴息补助。同时,民间金融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地向智能制造领域靠拢。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图景表示,东莞企业自主研发意识逐渐提高,省政府2015年公布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相应补助资金,东莞共有超过500个企业申领成功,排在全省前列。针对以中小微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特点,部分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够不上。政策方面也在通过设计基金等的方式,围绕智能制造制定发展规划,信贷受惠面扩大,向个人和企业主体倾斜,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能够得到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