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提升温州在长三角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12-02

  去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正在迅速崛起,将成为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形成更加宽广的国际化平台。今年6月,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温州被列入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迎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温州要牢牢把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在长三角城市中的地位,科学定位发展目标,立足创新思维,发挥比较优势,探索合作双赢的突破点,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温州在长三角城市中的地位和优势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江苏9市、浙江9市、安徽8市和上海市。从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情况看,在长三角城市中,温州综合实力处于中等偏上位次。温州作为长三角新扩容城市,必须把握在长三角城市中的地位,以及长三角城市的发展新趋势。

  综合经济实力居长三角城市前列。长三角城市总体实力强,但是城市发展差距较大。27个城市按经济总量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的城市,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市,6市经济总量占全部长三角经济总量的54.0%;第二层次是生产总值在5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为南通、合肥、常州、温州、盐城、扬州、绍兴、泰州市;第三层次是生产总值低于5000亿元的城市,包括台州、嘉兴等13市。2018年温州生产总值6006.16亿元,在长三角城市中居第10位;一般公共财政收入547.6亿元,居第10位;城乡居民收入46920元,也居第10位。这表明,温州是长三角地区的十大城市之一。

  民营经济优势明显。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民营经济的贡献度基本上达到了“98999”,即贡献了90%的税收,83.9%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91.5%的工业增加值,92.9%的就业人员,99.5%以上的企业数量。温州民营经济机制灵活,紧贴市场经济,在长三角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资源要素、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工业经济比较完善。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阶段,目前长三角中心城市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温州产业结构以轻型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发展基础扎实。2018年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6.24亿元,居长三角城市中游位次。

  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发达国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也预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居主要地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已有半数以上城市进入服务业领先发展的阶段,温州是其中之一。2018年,温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3484.88亿元,在27个城市中居第10位,占GDP比重58%,比重仅低于上海(69.9%)、杭州(63.9%)和南京(61.0%)。温州在发展区域医疗、健康养老、投资置业、空港经济、教育、旅游、智慧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方面,都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辐射能力。2018年长三角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400.82亿元,占全国18.5%。其中,温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7.11亿元,居长三角城市第7位。

  “多元经济”发展后劲足。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温州生态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多样,旅游资源丰富,是温州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五年来,温州境内外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5%以上;2018年初步核算,全域旅游增加值514.27亿元,占GDP比重达8.6%,高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2017年,温州实现海洋产业增加值957.52亿元,占GDP比重17.7%,同比增长9.4%

  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对温州发展的启示

  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规律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块状崛起”现象已被一体化发展所取代,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发展,其成功的经验值得重视。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由于地理、交通和人际关系的因素,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合理配置,会大大减少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成本,从而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效率。我市要依托长三角经济圈,科学定位产业升级的方向,以长三角城市的先进制造业优势,对温州产业结构进行改造提升。积极融入长三角的交通、市场、信息、金融、环保等平台,对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前瞻性规划。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