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以市场化引领担保业发展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6-29

  近几年,银川市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成效显著,多次被党报、央媒关注和报道。6月14日,刊发在《人民日报》评论版题为《以市场化引领担保业发展》的署名文章,一经发表即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网站转载转发。文中的实践依据正是来自于银川市委、市政府厘清政府、市场、国企三者关系,取消国企高管行政化级别,实行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推行市场化考核激励机制,以可用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考核指标,强化国企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创新举措和有益探索。作者所在的西部担保更为国内担保行业健康发展、高效服务实体经济作出了示范。

  近期发生的一些企业的债务危机引起市场关注,而事件爆发的根源仍是老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因为缺少独立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充分支撑,催生了“互保”。“互保”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会火烧连营般加速各关联企业资金链断裂,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大,各方施力救助困难增加。也正因此,各地政府开始意识到担保机构的重要性。

  担保作为融资增信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可最大程度防范风险蔓延。财政部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依法依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担保机构的作用日趋凸显,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担保行业迫切需要开辟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合理匹配权责,真正发挥雪中送炭的担保作用。

  就增信(采取担保等措施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的基础而言,担保方保持相对独立性至关重要。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许多担保机构未能从最核心的增信独立性上厘清自身定位,特别是未能厘清其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授权与职责匹配不清晰,难以平衡自身收益与风险,最终也难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也就是说,担保丧失独立性,就会产生行政干预或道德风险,增信只是加速了风险的扩散。

  如果我们以独立性为取景框,可将国有背景的担保机构界定为财政性、政策性、商业性3种类型。不难看出,无论是财政性还是政策性担保,都在经历着从政府兜底、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财政性担保在回归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职能,不断肃清政府财政为发展产业给地方融资平台或企业出具担保函、许下回购承诺等“隐性”担保;政策性担保因为常常面临社会效益与风险容忍度的两难,原有的功能和职责逐渐被产业发展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弱化或替代,促使其向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