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佛山新兴产业的一员,机器人产业尤为特殊,也尤为幸运。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十年来,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紧紧跟随着一个万亿级制造业集群的步伐,并成为了集群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十年来,从蹒跚起步、高潮迭起、再到调整升级,佛山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了“世界500强+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的梯度发展格局。
“人口红利”消失机器人市场浮现
2019年12月底,顺德北滘的博智林机器人谷,总部大楼里近2000名高级研发人员已经进驻,旁边的建设工地上机械正雷鸣。目前,博智林已提交了超过1200项专利申请,50多款填补国内空白的建筑机器人正在研发测试。
博智林机器人谷从“零”发展到如此规模,仅用了一年多。它的蓬勃兴起,是佛山机器人产业过去十年历程的缩影。
机器人产业的兴起,对应着“人口红利”时代的落幕。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区位优势和繁荣的民营经济,佛山成为内地到沿海务工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但是随着内地城市与沿海的收入差距、生活水平逐渐缩小,佛山企业由于综合成本上升而涨薪乏力,陆续有许多制造业工人回乡就业创业。随之出现的“用工荒”,促使部分佛山企业提升制造自动化水平。
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传统制造业粗放发展模式,向以“机器红利”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模式转型,是佛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陶瓷、家具、家电等与房地产关系紧密的行业,以及许多以海外订单为主的企业首当其冲,利润持续下滑。同时,保障工人权益的新《劳动法》开始实施,企业用工成本进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