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20-01-20

  5年来,昆明牢记嘱托,肩负使命,以发展为魂,实干为先,练就发展“硬功夫”,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构建起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变,边陲之地成“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跨越式发展……

  5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力产业强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5年来,700多万春城儿女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获得更大机遇、实现更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高质量推动昆明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产业强市

  努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

  淡淡的阳光,将吴彪身影长长地拉伸在果园的绿地上。65岁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以前心心念念种地的活儿,如今却狠劲儿地变为种草了。作为呈贡区吴家营街道缪家营社区“果逸花谷”高原特色农业庄园里的绿化工人,以及地道的缪家营人,近年的变化让他很感慨。

  “以前拼命种粮,还饿肚子;现在家门口搞搞绿化,每月不仅有两三千元收入,年底还有上万元的分红。日子过得不错!”吴彪说。

  牢记嘱托,调整思路再出发。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后,昆明敲定“做特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的“产业强市”思路,并着力推进“188”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把昆明建成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在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5年来,昆明特色农业发展迅速。花卉、蔬菜、水果、药材等特色产业声名远播。以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为代表的花卉产业,其鲜切花交易量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连续20年交易量、交易额、现金流、交易人次居全国第一;斗南拍卖市场价格成为全国鲜花交易价格的“风向标”“晴雨表”;斗南花卉小镇上榜中国最美特色小镇。

  吴彪所在的“果逸花谷”高原特色农业庄园,即是以名特优水果宝珠梨为特色,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工业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但工业多年以来是昆明发展的短板。是直面问题,还是迂回而行?昆明的抉择是: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全力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从出台实施《2017年昆明市工业经济攻坚实施方案》到《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攻坚三年行动的意见》《关于成立昆明市工业攻坚指挥部的通知》等系列“工业攻坚”文件,昆明铆足滚石上山劲头,大力推进4个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稀贵金属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使昆明新型工业化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

  2016年,昆明市提出要“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结合大旅游、大文创,发展大健康”的整体思路,全面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品牌”,做大做强服务业。

  5年来,昆明市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形成了6个典型工作经验和6个特色项目典型案例。

  5年来,昆明积极主动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练就产业优化调整“硬功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传统农业转变为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第二产业不断提质增效,第三产业撑起GDP的半壁江山,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

  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牢记嘱托,铆足干劲再出发。一直以来,昆明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全省科技创新资源高度富集昆明的优势,通过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创新产业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等措施,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昆明市科技创新能力。

  从2014年24亿元营收,到2018年100亿元,4倍多的营业收入增长靠什么?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波的回答是:创新驱动。

  近年来,云内动力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核心理念,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强大的技术驱动为云内动力带来了不俗的市场表现。在市场端,从2016年至今,云内动力的四缸柴油发动机销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发动机产品出口销售到50多个国家。在生产端,一个单班可以生产400台发动机,生产出D25和D30型号的发动机都销往国内主流的汽车制造厂。

  可以说,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一直以来,昆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全市“188”重点产业,围绕实施“三中心两平台”,即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三个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两平台”即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两个平台,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把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作为昆明未来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主线,助力昆明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8年9月,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落地,搭建了昆明与金砖国家和南亚东南亚地区交流的桥梁,构建了“大开放、大合作、大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激发活力,信息带来变革。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引擎。5年来,昆明市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着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改革

  提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不谋势,就没有改革方向;不谋子,则改革难以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

  5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昆明跨越式发展的“牛鼻子”,直面改革“痛点”“难点”“堵点”,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出一批具有昆明特色的创新举措,使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新动能。

  近年来,到行政中心的市民发现,办事顺了,服务好了,效率高了,成本降了……为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昆明在全国首推“一网四中心”建设;创新昆明政务服务“一窗通办” “一网通办” “就近申办” “一次办成” “掌上通办”“马上办好”“全市能办”的“七办”模式,实行限时办结,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全面推行“3550”改革,实现“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办理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开展重大投资项目全流程代办服务,为来昆投资项目提供“贴心式、保姆式、点对点、主动式、全方位”服务。

  诞生于广东,发展在昆明的昆明三川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对此无疑有着深刻感受。用三川公司董事长郭松川的话说:“广东是沿海发达地区,昆明是沿边一流发展地区。政务服务、市场发展、社会环境等,昆明不仅堪比广东,还可对标世界。”其言,是赞誉也是事实,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三川公司也不会当年投资当年建成,更不会在短短数年间荣获“云南100家民营小巨人企业”“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绿色工厂”等称号。

  打破“玻璃门”“旋转门”,昆明再出实招、硬招——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坚持公开竞争性选择社会资本,保障各类社会资本平等参与,并于2015年先后出台《昆明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昆明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

  不久后,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国防科技、医疗、教育等投资领域先后放开,隐形壁垒逐一破除;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启。数年来,昆明市累计发布了5个批次的PPP项目370个,涉及总投资4235.7亿元。同时,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推进“三名”工程建设等改革。

  投资在昆明,生意好做了;生活在昆明,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都增强了。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