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像一只“黑天鹅”,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短期困难,北京也不例外。阻疫情、保经济的双重战役任务虽然异常艰巨,但北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顶住疫情冲击,经受考验,确保经济破困向好。
最新发布的《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5371.3亿元,比上年增长6.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15.3万元提高到16.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26万元/人,保持全国领先。北京经济增长的好消息令人振奋骄傲,鼓舞激励着首都经济“疫”中再奋蹄。
高精尖科技创新企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2019年,北京新经济实现增加值12765.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近40%,“三城一区”统筹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互融共进的科技创新格局加快构建,北京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加速形成。
疫情没能挡住“三城一区”发展的脚步。在海淀、昌平、亦庄等中关村各科技园区已有7000多家企业开业复工,为首都经济发展旋动了科技加速的马达。中关村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投入抗疫阻击战,从检测试剂、病毒疫苗、药品药物一线研发生产,到新型智能测温设备、疫情防控机器人研制,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96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90%以上复产复工;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2月10日即进入复工状态,积极应对,不退不让,保证全年工作目标顺利完成;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的成品药不断上线,产量比疫情发生前还要高;怀柔科学城及其配套项目已有19个复工建设,备受关注的五大科学装置已有4个复工建设……北京科技企业正吹响战“疫”集结号,在“逆境”中搏击前行。战“疫”面前,“三城一区”作为北京科创中心主平台,正进入加速跑的阶段。
2020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26.5万元/人,保持全国领先。取得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
进一步发挥中关村自主创新龙头带动作用,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科创30条”,系统打造“三城一区”创新高地,不断提升“科学+城”功能,完善高精尖产业项目协调服务机制,推动产生一批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和独角兽企业,以一流人才支撑创新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依然会独领风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