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商贸服务业尤其明显。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支撑下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居家办公、虚拟会务(商务)、线上教学等新业态新模式的优势在非常时期得到充分体现。
不难看出,近几年来迅猛发展的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应对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然,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向企业经营、政府管理、大众生活、教育培训等领域渗透和扩展,并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
而在疫情结束后,生命健康重视程度提高、疫病防控体系的完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广州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强市建设,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集聚优势,初步建立起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实力持续扩大,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应该说,广州具有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且有待充分释放,在经历疫情考验之后,这一潜力必会得到进一步发挥。
- 广州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
近年来,广州着力聚焦科学发现,抓好技术发明,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优化城市创新生态,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广州是当之无愧的华南地区科学研究中心,拥有全省80%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6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58%的独立研究机构,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顶尖创新人才。
目前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8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90人。在校大学生人数约114万,拥有良好的人才储备。科学发现能力占优,2012~2018年共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27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147项,包揽全部9个突出贡献奖,仅2018年就有2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47%。
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广州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中的排名连续3年大幅上升,2017年位于第63位,2018年位于第32位,2019年跃升至第21位。而根据2018年《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强排名,广州居第25位,科技创新实力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
二是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大幅提升。
2018年底,广州全社会研发经费达600.17亿元,研发强度达到2.63%,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746家、居全国第三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企业9228家,占全国入库总量6.9%、全省入库总量45%,居全国城市之首。
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超过1.2万家,继续保持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领先优势。“独角兽”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增加。
广州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