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东莞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三五”期间,东莞将打造华南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以上。
以松山湖为核心打造“创新轴”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目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创新指标居于全省前列,打造华南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以上,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50家以上。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市将以松山湖地区为核心,打造纵向连接松山湖、生态园的“创新轴”,形成前承深圳大沙河创新区、光明新区、南山区,后接广州科学城,横贯珠三角东岸的“创新走廊”;依托广深高速、西部干线、莞深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带动东部片区、松山湖、中心城区、水乡片区的创新产业。
同时,东莞将建设“两个创新带”,即依托珠江口东岸地区特别是水乡片区,主动承接广州地区的创新资源,形成“临港现代产业创新带”;依托与深圳接壤的片区,加快与深圳创新资源的融合、吸收和再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环深创新资源融合发展带”。
此外,东莞还将打造多个创新资源集聚区,包括中心城区创新区、水乡创新区、东莞港创新区和银瓶创新区。
重点支持六大领域科技创新
《规划》提出,将我市九大行业中的规上企业作为主力军,以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为依托,突出支持物联网和移动互联与器件、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云计算等六大领域科技创新。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实施创新主体强化行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行动、创新载体建设提升行动等“五大行动十六项计划”。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方面,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选取50家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帮助其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倍增”。
此外,“十三五”期间,东莞将调整科技政策方向,由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变,由“重点扶持”向“普惠制”政策转变;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科技创新领域,放大公共财政投入的撬动效应。
发挥优势加强科技与产业结合
会议指出,近年来,东莞全面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但在研发经费投入占比、研发机构覆盖、区域协调创新、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各级各部门要深化认识,协同推进,继续抓好创新驱动发展各项工作,形成全市上下共抓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会议强调,要发挥我市制造业基础好的优势,加强科技与产业结合,推动产业加快迈向高端水平。要突出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梳理出一批重点,配置资源,形成原创优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注重规模级重大项目的引进,带动创新资源进驻,培育科技创新中的“参天大树”。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推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