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商之都到互联网创业创新高地,去年的G20杭州峰会让全球聚焦杭州。今年发布的《2016杭州创业生态白皮书》显示,杭州已成为全国创业项目增长最快的城市,连续3年创业项目以年均20.3%的增长率增加,创业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
包容、实干、有活力的创业氛围,吸引了高科技人才的流入,也给了梦想萌芽的普通创业者尝试的机会。在这里,无论毕业5年内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还是带着创意半路出家的两人公司,都有创业方面的扶持和支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杭州创业生态白皮书》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杭州共有公开披露的创业项目2655个,44.4%的项目得到过融资。其中,2016年一年杭州共发生243起公开融资事件,涉及227个创业项目,总融资金额达574亿人民币。
记者获悉,杭州从市到区都有吸引创业的政策,比如海外人才回来创业有补贴、鼓励企业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企业融资后有奖励等等。对于大学生创业,杭州出台的《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中提到,在校大学生、毕业5年以内高校毕业生在市区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满一年缴纳社会保险费就可享受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社保补贴;为毕业5年以内高校毕业生提供30万元(含)以下贷款的信用担保,就可免除反担保。
成立7年的杭州大学生创业联盟,由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办、团市委、9个大学生创业园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是公益性的青年创业服务组织。“我们主要针对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创业,对他们做的就是从0到0.1的扶持。”工作人员尹淑琼告诉记者。
这里提供几大类的服务项目。“有免费的创业培训,主要是文创类和电商类。还有创业沙龙、导师结对、风险池的贷款。”尹淑琼说,从2011年开始,文创办已办了26期创业培训、电商班办了7期,每期50人左右。文创办主要培训的内容是商业模式、品牌营销、股权等法律常识,电商班就是实际操作性极强的指导培训。此外还有项目路演,让投资人来讲如何实际操作。
“只要想创业,我们都服务。”尹淑琼说,联盟近两年和杭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合作,开辟了3幢公租房针对创业青年入住,可自己根据条件申请。在公租房一楼开辟了二三十个工位的孵化器场地,给创业大学生办公用。楼上居住,楼下创业,方便创业。联盟每6个月挑选五六个2至3人的初创团队免费入住。6个月孵化时间一到,再将这些初创企业推荐到大一点的创业小镇。记者获悉,已有项目初步孵化成功,推荐入驻浙大科技园、腾讯创客营、梦想小镇等地。
这里的服务,说到底就是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工商企业、孵化基地、金融投资等的沟通联系和对接合作,为他们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
此外,为吸引海内外高校的高精尖人才,杭州市青年人才工作站在2013年成立。这个工作站设置了青年人才大使,通过和各知名高校校友会联系,挖掘对接国内外高校可能会到杭州的人才。工作站再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跟踪和对接。并设立了工作驿站,邀请有意愿的人才到杭州试住15天到一个月,方便他们感受杭州创业氛围再决定要不要来这里创业或就业。“就是要把人才吸引过来。”尹淑琼介绍说。
从入门的培训、提供办公场地、初创后的推荐、国内外其他城市高校人才的吸引……从中可以看出,扶持大学生创业其实大有文章可做。
青年创业大街:以投资驱动“孵化”初创者
沿着之江路到吴江路,就是杭州市首个创业大街——杭州青年创业大街所在地。这个诞生18个月的创业大街,立足于互联网和新媒体创业,是一个集空间、资本与人才于一体,致力于打造青年创新创业的孵化集群。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三百米长、临街十几家店铺的文创聚集区。“整个创业大街差不多一公里长。目前看到的是一期工程,除了街面房的部分,还有很多楼宇部分。”杭州望江新媒体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晓敏告诉记者,这条街从最初的4个孵化器发展到现在的6个孵化器,包括两个国家级的;目前创业大街走的是文创加科技的定位。
目前这里入驻企业有70多家,还不包括孵化中心这类众创空间里的小微企业。记者获悉,这里每个众创空间都有几十到上百家小微企业,不少是一两个人注册的有限公司,只有一两个工位的大小。众创空间针对创业刚起步阶段的企业,进行最初阶段孵化;常见的创业园区、科教园区等孵化器,则针对规模稍大、有实力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