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0-11

  为破解制约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补齐短板,市委、市政府以东莞入选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为契机,从今年7月起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调研。这是我市近年来规格最高、领域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调研活动。

  纵观这次大调研的8个重点课题——营商环境、园区统筹、集约发展、公共服务、加贸转型、金融创新、均衡发展、城市建设,每个课题都关系着群众生活,影响着东莞发展,决定着城市未来,格外引人关注。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镇街全力参与此次大调研,最终形成8份高质量的调研主报告和51份子报告,重点梳理了70多个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的举措和出台重大政策文件的建议。

  这次大调研取得的丰硕成果,将汇总形成《中共东莞市委关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 推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意见》。

  大调研直面东莞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形成了哪些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提出了哪些政策方面的新考量?探寻了哪些未来发展的新路径?东莞日报记者就此展开全面盘点、深度解读。

  课题 1: 营商环境

  “四大清单”“一个系统”建立与国际接轨规则机制

  如何打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专题研究报告》立足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市计划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和推进的改革事项,重点是“四大清单”、“一个系统”,即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权责清单、中介服务管理清单、涉企收费项目清单以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以对接自贸区为重点加强开放环境建设,以探索莞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进展情况清单和可复制推广的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清单等为抓手,深入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监管四个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机制,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重点加强政务环境建设,扎实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推动优化群众办事流程、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模式、畅通政务服务方式渠道,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着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体验。

  以精准服务企业为重点加强市场环境建设,紧紧抓住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建立健全以实现精准服务、精准帮扶为目标的沟通联络机制和支持政策体系,加快镇村土地厂房统筹拓展空间、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等重点工作,着力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打造新常态下主动服务企业的升级版。

  以优化市场监管为重点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以信息化平台和中心为载体,以打造基层巡查和执法队伍为基础,以开展“三小场所”后续监管为突破,以信用信息系统为保障,在“宽进”的基础上加强“严管”,加快形成权责明确、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监管格局,从而全面营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营商环境。

  课题2:园区统筹

  “强核带动”“两翼齐飞”“湖”“海”“山”共一体

  如何增强园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性、引领性、标杆性作用?《东莞市统筹园区发展专题研究报告》从园区发展内核、外部联动、管理体制、投融资体系、资源要素制约等方面,剖析园区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破解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报告》摸清了我市6个园区的发展历程、整体现状、经济实力、空间布局、土地空间等情况,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认清了所处的位置,对园区发展内生动力、辐射能力有了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据统计,2015年底,6个园区以约占全市30%的土地,创造了约21%的经济总量和12%的税收。

  《报告》初步提出,园区发展肩负着为迈进“万亿俱乐部” 作出增加800亿元贡献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必须从战略高度,创新园区行政管理体制,赋予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权,增强园区内生动力和辐射力。

  根据园区发展的使命,《报告》初步提出了统筹园区发展长远的战略格局和宏伟蓝图,即实施“强心展翅”战略,形成中心强核带动、东西两翼齐飞,“湖”“海”“山”共一体的发展蓝图,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

  中部增强松山湖(生态园)核心作用,“内强素质、外强联动”,放眼全球,对接深港,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形成强大的“创新引擎”和发展内核;西部依托滨海湾开发区、东莞港、水乡经济区、中俄贸易产业园,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加强与穗深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做好沿海产业带文章,打造“蓝色引擎”;东部依托银瓶创新区和原东部工业园(企石辖区),联手东南组团各镇,打好银瓶山“生态牌”,加强与深圳“东进战略”和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对接,打造“绿色引擎”。通过统筹联动,形成中心强核带动、东西两翼齐飞,“湖”“海”“山”共一体的发展蓝图。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