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长沙高新区足够书写一段传奇:从0.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版图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从1988年凭借20000元开办费起家,到2017年长沙高新区“一区四园”营业总收入突破5500亿元……长沙高新区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创新创业在长沙”的生动实践。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砥砺前行。高新区的三十年,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也是一首奋发有为的时代赞歌。本期,记者走进曾牵头创办了长沙高新区的市委原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易希文,听一听这位78岁的前辈回忆高新区“创业史”。
长沙模式 建设没有围墙的高新区
高新区从何而来?在易希文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瞬间回到了1988年。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家逐步认识到,必须加速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问科技要生产力。
1988年,国务院在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湖南开放开发的请示》报告中同意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长沙被列入全国首批17个科技开发试验区之一。同年7月,湖南省政府批转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暂行规定和条例,明确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办公室,设在市科委内,它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市政府领导和省科委指导监督下,具体办理新技术企业的审批核定事宜。这,就是长沙高新区最早的机构。
很快,第一道难题摆在了长沙市委、市政府的面前。当时,长沙的经济实力不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不到60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人们的科技意识也不及现在强。长沙没有像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那样技工贸一体化相对集中的区域,也不可能划出一片地,投入大量资金来搞基础设施建设、搞“筑巢引凤”。市政府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向面临两难抉择:是用于打造体现形象的园区建设,还是支持入园创业的高科技企业?
“敢为天下先”的长沙人,从来不乏创新精神。最终,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实际出发,选择“因陋就简、就地起步、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方针,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场地,分为河西、河东以及城市中心三个区域,办起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在国内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没有地理围墙的试验区”的长沙模式。
排除万难 从“试验区”到“国字号”
地理上横跨河西、河东,长沙这种“没有地理围墙的试验区”模式,当时全国少见,争议声也此起彼伏。“试验区”要想成为“国字号”,路阻且长。
“那时,北京中关村、上海漕河泾、武汉东湖、南京浦口等高新区都有明确的界限。我们认为,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应该向高科技产业倾斜,而不是向某个区域倾斜。”易希文说,当时有些高层审批人士强调“有围墙就是区,没有围墙就不是区”,这给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晋升国家高新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在这种尴尬局面下,凭借长沙科技人才聚集、科研成果较多、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通过两年多艰辛办区的成效和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试验区工作人员反复游说,“长沙模式”终于得到了国家认可。1991年3月,一个值得高新人铭记的时间,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成为国务院首批的21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9月,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易希文的叙述中,这段历史已经变得云淡风轻,但其中艰辛只有品尝过的人才知道。
“那是1990年盛夏,分管科技的潘贵玉副市长带领我们去北京汇报,驻守在连洗澡水都要从一楼提到五楼的航天部大院招待所,早晚追踪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的宋健和常务副主任李绪鄂,向他们反复汇报、申述理由,终于得到他们的认可。”易希文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块“金字招牌”总算扛回来了!“牌子扛回来后,时任副省长的曹伯纯在一个星期六傍晚,突然通知第二天开新闻发布会,高新区的同志们在酒店服务员很不配合的情况下,连夜光着膀子搬运沙发、布置会场,一直忙到天明。”这一幕幕,就是当年高新人不畏艰辛、忘我工作的缩影。
寄语青年 建设更加美好的麓谷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高新技术左右的长沙区域产业经济布局,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巧手安排。然而,这段并不长的路,高新人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麓谷的前身——六沟垄,这条河西最深的排水沟,就是我们从长沙城建开发公司半讨半买搞过来的。有了这块地,开发区办公室从河东搬往河西,比市政府搬迁早了十年,办公条件很简陋,交通又不方便,给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困难。”易希文说。
在推动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中,长沙高新区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要把中央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意图通过优惠政策落实到企业中去,这些政策中的每词每句,我们不知道要跑多少路、磨多少嘴皮、求多少人。当时的常务副省长站在山头上开协调会,指着杂乱的茅草地气愤地对与会者说‘把这些沉睡了亿万年的土地开发出来,用优惠政策鼓励高科技企业创造物质财富,有什么不行呢?’领导都如此之难,其他就可想而知了。”回忆高新区艰难的“创业史”,易希文记忆犹新。
在前辈们的努力下,从首批30余家入园企业起步,高新区成为引发高科技产业在三湘大地迅速燎原的星星之火,企业开始一个个破壳而出,一步一步成为了如今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要把自己的身份彻底从甲方转向乙方,因为开发区是磕头作揖的事业。”这是易希文从事高新事业最深刻的感受!
“高新区是人才聚集的洼地,也是人才成长的苗圃。能在高新区这座熔炉里陶冶一番,乃是人生之大幸!高新区给了你们一个经营事业的平台,大家应该倍加珍惜!”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易希文语重心长地寄语高新区机关的青年工作者,“你们处在各个部门、各个层面,从政策、政务、环境、社会等方面服务企业,使一颗颗高科技种子变成一家家高科技企业,然后让他们融入国家改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洪流,为创新型国家作贡献,就像把一个孩子从胚胎培育成优秀人才,然后走向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样。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也是一项多么严谨、不可有半点瑕疵的工程。我深信,‘挺进全国十强’的佳境、更加美好的麓谷一定会在你们手上实现!”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