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蛇口工业区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出口工业加工区。近40年来,深圳工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深圳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要指示要求。
深圳工业发展迅猛
建市之初,深圳工业基础“一穷二白”,自蛇口出口工业加工区开发建设始,深圳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创新。1979-2017年,深圳工业增加值以年均29.7%的增速飞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特征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92年):工业规模超高速扩张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工业大力外引内联,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增加值从1979年的0.23亿元提高到1992年的117.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高达58.0%,占GDP比重从1979年的11.8%提高到1992年的37.1%,提升了25.3个百分点,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大支柱行业,但这一时期工业增速波动性大,波动率为45.6%。
这一阶段,深圳工业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并逐步形成了电子、缝纫、纺织、机械等重点行业,生产的产品多出口外销,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的工业发展格局。1992年,深圳生产的主要工业产品有电子表、印染布、服装、彩色电视机、自行车、微型电子计算机、塑料制品等,出口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4%,“三资”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9%。
(二)第二阶段(1993-2012年):抓高新技术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段
1992年后,深圳工业进入转方式和调结构的转型升级阶段。通过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从粗放型扩张开始转向追求质量效益的提升,内部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工业增速从超高速转入高速增长。2012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达到5672.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93-2012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2%,运行态势趋于平稳,增速波动率降到8.2%。
一般贸易占出口总额比重大幅提升。1993年,深圳货物出口总额中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占比48.1%,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占比42.9%,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仅为8.8%;1995年,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超过50%;到2012年,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降至4.6%,比1993年下降43.5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占比48.4%,比1993年提高5.5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升至28.0%,比1993年提高19.2个百分点。
重工业占比超过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结构由1993年的66.2∶33.8调整为2012年的26.2∶73.8,重工业的比重提升40.0个百分点。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增长动力来自于资本和技术投入。工业行业结构逐步向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崛起,成为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2012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6.1%,比1993年提升25.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9万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61.0%,比2000年提高10.8个百分点;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2009年增长44.1%、92.7%和108.1%。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