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岗创业人员经原单位同意,可在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以及保留基本工资等待遇。日前,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新创业实施办法》(下简称《办法》),用一系列激励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新政策举措,为他们创新创业“搭台铺路”。(长江日报11月14日报道)
众所周知,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需要很高(除特殊专业人才岗位外),这里特指综合管理岗位。现目前,涌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很多大学生在大三大四期间就开始准备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一旦考上了,比考上了大学还能“光宗耀祖”。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在人才使用了早已出现了一定的“人才荒”。
笔者的某位同事曾这样说过,管你之前是什么大学毕业,最终都会走上这条道路,因为技术含量不高,温饱不愁。但是,笔者认为,这是高校扩招后的后果,大部分大学生学而不精,业广无用。每年省招、国考,都会涌现出一浪浪的热潮,甚至出现了“一岗难求”的局面。到了今年,规定已考上的不能再考,这就进一步限制了人才的流动。
国务院之所以确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为先行先试重大项目,主要是考虑到现行人才体制机制束缚了专业技术人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自由流动,特别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富余,而民营经济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相对不足的现实状况造成了人才闲置浪费,不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贯彻实施,也不利于人才创新发展。笔者认为,武汉市人才管理经验值得推广。
无论是事业人员,还是公务员,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事业的成就感。一般在外人眼中都是职位的高低来体现。实际上,很多体制内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干的好的敌不过有背景的。笔者有种深切的体会,在体制内“享受”久了,真的出去毫无动力,也无任何竞争力。但是这样庸碌过一生,又不愿意浪费人生。正是“围城”内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加之,为了约束权力,针对公务员、事业人员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前不久,某副镇长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开网约车受到了网友的关注,也成为了公务员是否能寻找第二职业的典型案例。加上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的“吃空响”、“萝卜招聘”等现象是促使公众对机关人员充满“敌意”。
笔者看来,人才流动才能带来活力。虽然公仆的工作有“按部就班”的程序,但是依旧需要创新进取。武汉市的做法无疑让更多的有志之人勇于走出“围城”,激活市场创业动力。同时,这种做法也为创业人员给予了一定的保障,提高体制内人员工作积极性。